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 卫生部:初步认定“蜱虫病”与一种病毒有关

卫生部:初步认定“蜱虫病”与一种病毒有关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0/10/10 8:19:22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卫生部9日指出,初步认定疾病与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有关。

  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近年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针对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防治指南中指出,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这一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但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防治指南还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措施等做了详细规定和说明。

  (编辑 李静娴)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晕痛定胶... 胶囊 河南 基... 2011-06-30
回春散 散剂 江西 2017-11-06
锁精丸 水蜜丸 上海 自... 2017-07-28
注射用盐... 粉针剂 江苏 2018-04-16
维生素E... 软胶囊 贵州 非... 2011-12-09
喷托维林... 片剂 云南 非... 2021-05-20
草乌甲素... 软胶囊 贵州 非... 2018-07-05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