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艾滋,河南志愿者在行动。记者 杜小伟 图
我省艾滋病感染人数和病死率连续5年下降
昨天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香港《大公报》刊登河南艾滋病防治情况,报道称经过河南官方多年长期不懈的努力,过去民间谈“艾”色变的心理恐惧感已不复存在,河南防艾救艾的环境大为改善。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10月31日,河南全省累计确诊并报告艾滋病感染者48744人,其中现症病人27400人,累计死亡14385人。全省总的艾滋病病死率从2004年的9.23%,下降到2010年10月的4.16%。疫情分析表明,河南省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
同仇敌忾抗击人类天敌
河南省艾防办主任李自钊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农村还很贫困。一些血液制品企业在河南设立采血浆站,非法采集原料血浆,吸引、诱惑贫困河南农民卖血。由于采血卫生条件极差,违规操作,引起交叉感染,致使那些冀望通过卖血改善生活的农民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在经过七至十年的潜伏期之后,艾滋病毒开始在感染者的身体里变得肆无忌惮。在世纪之交的那些年里,在河南艾滋疫区乃至全中国,因为对艾滋病认识与了解的缺失,人们谈“艾”色变,对艾滋病病人唯恐避之不及。这些不幸的艾滋病病人,在承受身体伤痛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伤害。
然而,政府始终没有抛弃那些无辜的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加大对艾滋病的防治力度,并亲自探望艾滋病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两次前往河南艾滋病村,和艾滋病人共度春节,邀请艾滋遗孤前往中南海参观。2003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也曾前往上蔡县艾滋村探访,并对河南的防艾工作加以肯定。
从河南走向北京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深深了解艾滋病人的痛苦。他同时担任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直接负责国家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为此倾注了心血。
生命攸关全省打持久战
2002年夏天,艾滋阴云一时笼罩河南。经过几年的潜伏期之后,艾滋病毒集中发作,一时噩讯连绵不绝。面对突如其来的艾滋疫情,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当即指出:“一定要让艾滋病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使一个艾滋病家庭的适龄儿童失学(此即‘四有一不’)。”1800万元随之投入了疫情最重地区。
2003年,已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主持召开了省委常委会,决定对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全部实行免费抗病毒和抗机会感染治疗、免费检测、免费母婴阻断,艾滋孤儿免费上学及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给予救治(此即“四免一关怀”)。
“四有一不”和“四免一关怀”相继被作为政策确定下来,之后一直沿袭,成为河南官方指导艾滋防治、拯救艾滋疫区的既定方针。可以说,李克强主政时期,为河南救治艾滋疫区铺垫了基础,并一直影响此后河南的防艾救艾工作。
2003年6月,河南省政府建立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组织、宣传、卫生、财政、民政等22个部门进行责任分工。10月,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省卫生厅也成立了艾滋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与此同时,全民普及性的讲座和培训班、全省各类学校的健康教育计划、中医中药艾滋攻关行动、农民工防艾滋教育工程,以及计生部门的“爱心四项行动”、妇联的“面对面宣传教育”、共青团的“红丝带行动”也轰轰烈烈地展开。
抗艾滋病历任高官接力
继李克强之后,包括徐光春、李成玉、郭庚茂等在内的河南党政官员,都对河南的防艾救艾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接力棒在他们的手中传递,防艾救艾一直成为河南工作的重要内容,沉淀为一种施政传统。
2009年12月1日,从福建到河南任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在履新第一天,就前往世界艾滋病日省会活动现场和医疗单位,慰问正在住院治疗的艾滋病人和医院的医护工作者。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