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讯 11月29日,卫生部通报了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共37万余例,其中患者(已发病)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已感染病毒但尚未发病者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经进展到发病状态者,则被称为艾滋病患者。已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指的是经过医学检测被确认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其中达到发病状态的,属于已报告的艾滋病患者。除了已报告的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还有很多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由于没有进行过检测,因而处于隐形状态。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认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存活的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的实际人数有大约74万人,其中患者人数为10.5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
卫生部通报指出,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缓。近年来,随着我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咨询检测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发现的感染者和患者越来越多,治疗后患者的病死率则显著降低。根据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规律,我国累计和存活的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数量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最近两年的艾滋病疫情监测数据表明,艾滋病疫情上升的幅度有所减缓,年报告感染者和患者人数的同比增长率由2008年的16.8%降低到2009年的9.3%,2010年1~10月,同比增长率又下降了1.4%。
二是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传播的上升速度十分明显。资料表明,报告病例中异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40.3%上升到了2009年的47.1%;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5.9%上升到了2009年的8.6%。
三是局部地区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累计报告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近年来,我国各地、各部门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政策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宣传教育、监测检测、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关怀救助、动员社会力量、国际合作和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内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已基本得到遏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