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研发、原料药制造、制剂制造、医药流通的利润率明显不均衡,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带动产品附加值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重新分配,企业不得不应时而动。
近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工业发展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左右,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增长19%左右。"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预计为11.3%,力争"十二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而在此前两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工业运行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国内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
背景音乐多变
"医药工业整体情况依然比较乐观,保持高于整体工业的增长幅度。"这句话概括了医药行业的整体情况。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此前进行2011年医药经济预测时表示:在GDP增幅不小于8%,世界经济不出现二次探底,8500亿元增量投入能够按进度到位的三大前提下,2011年医药工业将保持高幅增长,且增幅将略高于2010年。
此言一出,从者甚众。尤其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事业的情况下,业内大多对明年的医药经济表现出强健的信心。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新医改是目前对行业影响最大的政策,新医改文件及其随后发布的一系列配套文件,都为医药行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降低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一出,资本市场上医药股即遭连续杀跌。而今年发布的其他政策影响有的立竿见影地表现在资本市场上,有的尚待时间酝酿。
12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此前,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2009年至2011年,各级政府要新增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进医改,而今时间已过近两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回答询问说,2010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44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389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完成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的任务目标。消息的利好不言而喻。 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政策。已知的2011年将要发布或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还有:流通行业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新版GMP明年正式实施、基本药品在全国重新招标......
随着这些政策的发布与实施,终端需求将会放大,市场容量增加,创新型企业将得到鼓励,产业结构可能会得到优化,其利好的一面正是保证国内医药经济产业增长的基础。
然而不可否认,国内医药企业需要面对的整体外围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卫生投入增长的同时,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调控还将进行。国外需求的不景气、欧盟传统药物管理等新政策的发布,对于本来就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医药产业来说,"出国"的门槛越来越高,而国外进来"抢饭碗"者越来越多了。
外资高调深入
12月17日,荷兰帝斯曼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化集团达成协议,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全球抗感染药合资公司。
12月7日,英国葛兰素史克正式确认:将以约7000万美元现金收购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
11月29日,美国Cardinal Health 表示:已斥资4.7亿美元收购中国最大药物进口商瑞士永裕(中国)医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11月3日,瑞士制药公司奈科明宣布斥资2.1亿美元,收购了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51.34%股份。
11月1日,法国制药商赛诺菲安万特以5.206亿美元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随后不久,该公司宣布,其此前提出的与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已获中国商务部批准。
2010年,跨国制药公司在华收购此起彼伏,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让并购飞"的大戏。
Cardinal Healt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eorge Barrett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能够参与中国当前医疗保健体系的变革,我们感到很自豪,并且相信,永裕将是促进我们业务在中国发展的完美平台。"
找一个完美的平台,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或进一步在这个市场扎根,这是很多制药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的原因和目的。
有专家表示,外国企业并购国内企业,首先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在中国的规模;其次是需要通过并购来补充一些产品线,或者延长现有处方药产品的生命周期;还有的是想通过并购进入一些新的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弥补生产线的衰竭,全球制药行业在2010年的并购增加了20%,这为大型制药公司不再局限于处方药,进而为寻求新的市场和变化奠定了基础。
大量的外资并购重组冲击,加上国内企业本身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医药产业的新格局。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在促进东道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同时,也因其强大的市场挤出效应给东道主国家的民族工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当跨国公司逐渐掌握了控制中国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关键环节的时候,产业安全问题就更为突出。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估报告》(2009~2010年度)根据调研得出的总体评估为: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度为63.1分,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但课题组也认为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依然严峻。
整合此起彼伏
事实上,不仅仅是外资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的合纵连横也此起彼伏。
12月,国药集团宣布与辽宁省政府签订框架协议、与石家庄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与湖北省政府签署框架协议。
12月23日,西南合成宣布将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收购北医医药100%股权,进军医药物流及销售领域。
12月14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公司出资14.87亿元现金,收购以新亚药业为核心的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和资产。同时,公司出资23.28亿元收购China Health System Ltd.(CHS)65.24%控制性股权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签署正式股份购买协议......
这些并购中,有不少是横向并购,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更多的是基于产业链整合和延伸的纵向整合,这类并购有原料药企业向下游的并购,也有制剂企业向上下游的并购,以及商业企业向上游的并购。
有产业专家分析,企业战略的独占性要求越高,同一产业链上的附加价值余额不均匀,产业竞争越激烈,企业就越需要采取一体化的行动,形成对前后向企业的支配力量。而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研发、原料药制造、制剂制造、医药流通的利润率明显不均衡,同时,政策环境的变化带动产品附加值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重新分配,企业不得不应时而动。
新医改启动后,确定了以省市为单位实行药品招标及药品配送商的招标,同时要求药品招标的投标单位必须是生产企业,配送要求选择具备现代物流能力的企业。
在这样的政策下,商业企业所能走的路不外几条:有实力的大公司进行兼并扩张,实行外延与内涵并举发展;小公司被兼并或被控股,目的是求生存;另外就是商业联盟、工商联盟,寻求一种新的合作模式。2010年,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北药集团等大物流在国内上演"烽火三国"正是为此。目前,以国药集团为代表的"国字系"商业流通在全国的商业布网已经基本完成,南京医药、重庆医药、广州药业等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区域性医药商业网络。
实际上,原料药产业的整合实际上早已开始,部分品种的原料药集中在数家巨头之中,比如VC、青霉素等。很多原料药企业目前也在进行基于产品线的整合,以提高在该产品线上的覆盖程度,如华药集团的头孢类、石药集团的青霉素类等,进而达到整合产业链的目的。同时,制剂企业向上下游并购者也不在少数,比如近期的西南合成。
10月9日,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指出:贯彻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精神,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50%以上。
"如果在产业一体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一体化速度快于分工深化的程度,便会出现产业链的缩短。"实际上,上述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这样的政策,本身就已经是政府提升产业集中度、缩短产业链的举措。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