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本市每个新城将有一座高水平的医疗中心。昨天,在通州团的审议会上,围绕代表普遍关心的看病难问题,列席会议的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明确表示,今年将发布北京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医院跟进中心城区人口外迁
家住西城区白塔寺的孙大爷今年65岁,谈起外迁他最担心的一是自己看病,二是孙子上学。
“现在发布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时机已成熟。”方来英介绍,首先本市正在进行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卫生服务功能要及时跟进。其次,通过近期人口普查,主管部门将对北京的人口分布有更明确的了解,为规划提供了基础。
“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本市将根据城市发展实际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每个新城有一座高水平的医疗中心,集中解决大型居住区、定向安置房地区、边远山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每个中心覆盖30万至50万人口
市人大代表、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昨天表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标准是覆盖30万至50万人口。
按照这一人口覆盖标准,北京首先在10个远郊区县规划了11个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了8个中心的建设,还有2个已经动工,最后1个近日即将开工。这11个医疗中心都是在原来区县医院的基础上改扩建的。
“原来这些远郊区县人口大多在40万到50万左右,正好符合建一所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但是最近不断有新小区建设,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毛羽谈到。天通苑、回龙观早已入住数十万人口,但这两个巨大的居住区周边长达数年没有一家大中型医院,居民看病都要长途跋涉赶到城里。
近期,积水潭医院等纷纷在天通苑和回龙观建设分院,但是医疗设施的建设时间相对滞后。
毛羽表示,今后医疗机构的设置要与新城规划同步,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建设医疗设施。
社区与大医院要形成联动机制
根据“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北京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大型综合医院新建和扩建,促进新增医疗机构和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扩展。
“将要发布的医疗机构区域设置规划不仅仅要解决大医院的空间布局,还要解决功能规划的问题。”方来英表示,人口转移后,要研究提供什么样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提供大医院服务,也要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建立社区与区域医疗中心的转诊机制。”
延伸
地坛医院外迁惠及周边30万人口
在一天时间里,地坛医院骨科为一位附近工地打工受伤的民工进行了根骨粉碎性骨折修复固定术、为密云的老高进行了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为朝阳区一刚出生138天的农家娃切除了右手畸形赘生物。记者昨天从地坛医院获悉,两年前迁出东城区落户朝阳区北皋后,该院已成为周边20公里内惟一一家三甲医院。
2008年9月,地坛医院从东城区迁到现在的朝阳区机场高速路附近的北皋,地处东北五环路外、京顺路旁,是顺义、密云进京的必经之路。紧邻的朝阳区崔各庄乡、孙河乡、金盏乡的乡民、居民和流动人口高达30多万人,还有香江别墅、观唐、大湖山庄等十多个高档住宅区的近万名居民。
地坛医院迁入后,在完成传染病收治工作同时,急诊科、内科(含内分泌、神内科、肾内科、心内科)、骨外科相继开科。朝阳区崔各庄乡的李先生去年7月在地坛医院做了鼻中隔偏曲、鼻窦炎手术,效果很好,不久前,他又让有相同病症的女儿在这里接受了手术。他感慨道:“以后我告诉乡亲们,有病别往城里跑了,家门口就能瞧好!”
链接
本市将新建1至2所儿童医院
为缓解孩子看病难带来的矛盾,昨天,“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北京将规划新建1至2所儿童医疗机构。
儿童就诊大多在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扎堆儿,不乏从五环、六环,甚至河北等周边省市赶来的人们。“上次市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议案,要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新建几所儿童医院,以缓解看病难。”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代表介绍,对于新建儿童医院选址何处目前还没有确定。
打造通州国际医疗城
打造通州国际医疗城已经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记者昨天从通州团审议会上获悉,未来五年,通州将形成四大区域医疗中心。
通州将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医疗资源,规划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着力打造潞河医院,提升新中医医院,新建新华医院,引进建成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形成四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大厦、潞河医院门诊楼、通州区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大楼、妇儿医院等重点项目,合理布局120急救网络。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