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13时,昌平区体育局工作人员、24岁的齐鸣,在解放军309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从他体内析出的干细胞,将在最短时间内流入一个28岁、患有再生性障碍贫血的女孩子的体内。齐鸣是昌平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第2013例、北京市第1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有一位再生性障碍贫血患者,需要你的救助。"2010年12月2日,刚到单位的齐鸣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来的。
这时,齐鸣想起来,自己在2006年成为了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资料已入库。
在征得家人同意后,齐鸣于12月21日进行了高分辨HLA配型,检测结果与患者相合。2011年1月5日,齐鸣进行了全面的体检,最后确定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1月24日上午8时40分,经过各种检查后,齐鸣开始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齐鸣躺在病床上,左右手臂都插上了管子,针口处用胶带绷住,护士把按压球放在他手里,让他慢慢挤压。病床边,同事、朋友和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注视着。"不疼,真没那么邪乎,就是胳膊稍微有点木。"齐鸣安慰着大家。采集时间花了235分钟,12时35分,血袋里装满了1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护士小心地捧过血袋,包在另一只袋子里,将它放进小箱子中。
"感觉良好,只有一点点疲倦。希望那个姑娘能度过艰难的抗排异期。"还在病床上的齐鸣朝大家笑笑。
"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对身体影响很大,其实不然。"309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刘丽辉介绍说,"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通过打动员剂将干细胞刺激出来,身体会短暂感觉酸胀和疲劳,但只要停止打针,酸胀感就消失了。过半个月,新的干细胞又会长出来,对身体没有伤害。"
据了解,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门槛并不高,志愿者只要年龄在18周岁—45周岁,到各献血点抽取5毫升血液,经化验合格后即可加入。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