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是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英国政府合作开展的一个卫生项目。项目覆盖全国8个省的40个县,旨在通过农村基础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卫生服务综合试点,为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村卫生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河南省卫生厅项目办专家吴建介绍,2009年河南省在此项目推动下,开始实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他们以“购买服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建立“服务准入”、绩效考核、服务监管、绩效支付等运行机制,为“均等化”改革探路。截至今年10月底,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已覆盖该省5个项目县的2030个行政村,覆盖服务对象269.6万人。5个试点县政府共投入用于购买服务的合同资金达5629万元。试点地区的做法是:地方政府以战略购买者的身份,投入并组织符合准入条件的服务机构和个人,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明确双方职责任务,以“契约方式”提供服务。
“合同管理,责权利明明白白”
参与了该试点项目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工作的吴建,对整个试点过程的关键节点“门清”:在政策保障上,省里发文放宽对县级开展“购买服务”的政策限制,把资金分配权、服务资源配置权、价格监管权、绩效考核权、内部分配权等下放到县里,鼓励项目县大胆创新。在方案设计上,他们依靠项目组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制定了《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操作指南》等技术性文件,确定了乡级总负责下的乡村合理分工协作提供服务模式。然后根据服务流程各个环节发生的实际费用,测算服务成本,再按照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服务合同管理“。做完这些工作后,进入采购谈判程序,方式包括协议、竞争性谈判等。县卫生局先发出采购邀请书,有意向并符合要求的机构可提交应答书,经评选审核合格后签订服务合同: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签订合同;卫生院再和村卫生室签订合同。责权利明明白白。例如西高村卫生室,由柳泉镇卫生院管理。双方合同规定西高村要完成健康档案建立、计划免疫、慢病管理、妇儿保健等9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合同总金额是25432元。县财政今年年初预拨了7649.8元,此后每季度绩效考核,根据结果支付后续资金。
“现在是干好活再结帐”
宜阳县县长黄晓玲说:“现在,是干好活再结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机制,用15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撬动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宜阳县莲庄卫生院针对部分村卫生室缺少女村医、缺乏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年轻村医等情况,组织相邻的两三个村成立村医互助组,共同完成承担的服务包任务。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王红茹是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西高村卫生所所长。她的变化,是河南省实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精神头和干劲的一个缩影。她说:“我干了31年村医,这2年是最苦、最累的,也是心里最甜的。按照开春和乡镇卫生院签订的服务合同,要是干得好、通过了绩效考核,我们5个村医能拿到25432元公共卫生服务的钱;干不好,扣钱、挨骂还没脸见人。签了合同后,我晚上11时前没睡过觉。”
“生个娃,医生比老公操的心多”
12月7日,洛阳市宜阳县,宽阔的省道穿过西高村伸向远方。王红茹所在的村卫生室就在这条马路边上,背后是有着2890人的西高村。宽敞的小院、整洁的病床、品牌电脑、齐刷刷的文件,正在陪孙女输液的郭老汉说起这里的条件笑得眯起了眼睛:“新修好的卫生室,看着心里就亮堂。”
24岁的蔡欢欢带着1岁2个月的女儿来看感冒。王红茹给孩子称体重、测身高,仔细询问孩子的感冒症状和饮食情况。蔡欢欢说:“生这个娃,医生比老公操的心还多。自从我怀孕后,医生不停到家里去,3个月、4个月、7个月的时候还带我到柳泉镇卫生院去做B超,这些检查没收一分钱。孩子是在卫生院生的,花的钱都报销了。回家后村卫生室的医生常去家里。”
王老汉一家和村卫生室背靠背,他说:“以前我不去,他们也不来。去年,他们来家里,说要给我们检查身体,是免费的。刚开始我不信,看别人都免费查了,我也同意了。我头疼,他们让我吃降压药,2块钱一包。头疼的毛病好多了,我真服了。”
“村医待遇是成败关键”
“每个月能拿到多少钱?”面对这个问题,西高村卫生室30多岁的村医许孟粉脸红了。“以前四五百元,现在能拿到700多元。”谈到工资,眼泪就在王红茹的眼眶里打转转,“当了30多年村医,没拿过政府一分钱,都是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当年一起念大专的同学当了小学教师,有工资、有福利、有养老保险,我们啥也没有。”由此,卫生部项目资金监管服务中心主任于德志认为,村医待遇是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成败的关键。他说:“村卫生室过去靠卖药养活自己,药品加成占总收入的80%多。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药品加成没有了,村医收入需要妥善解决。第一个渠道是希望政府安排补助,这项工作在青海、陕西等中西部很多地区已经做了;第二个渠道是医疗服务收费;第三个渠道就是公共卫生服务。”在解决村医身份和待遇上,他希望各地能有积极的探索和突破。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