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卫生局日前启动2010年全年医疗质量检查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督察。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8家二级以上医院的医院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病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后勤安全保障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
不可否认,有了全年医疗质量检查机制,的确给医疗大处方套上了"紧箍咒"。至少,那些习惯于大手笔开处方的医生,要想不在检查中露出马脚,好歹也该有所收敛才是。然而,仅仅有年度医疗质量检查,恐怕并非禁止大处方的治本之策。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中,类似的对于大处方的电子化监管,其实早已有之,但是医生依旧可以将大处方化整为零,只需通过多次开小处方的方式,便可有效规避上述看似无懈可击的监督。
在某种程度上说,既然大处方的病根在于医药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那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医疗质量检查再缜密完善,同样难免因为"药不对症"而效果难彰。不难看出,当医院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是将医生的绩效考核甚至收入与他所创造的利润挂钩,这样的机制本身就已背离了医疗机构治病救人的本意。不难想象,当医院也将利益作为最高目标的时候,当医生必须完成所谓的营业额才能拿到全额奖金的时候,诊疗其实已不可能完全基于患者的视角,处方更是难免背上利益的重负。寄望于医生有更高的道德境界,能够无视眼前利益,既不现实,也无可能。
基于上述视点,只要医院运营体制、医生考核体系,以及"以药养医"的现状不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完全寄望于医疗质量检查来治理大处方,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