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吃老本的普药企业
A药业多年来的“生意”并不好,拥有30多个产品,但多数产品要么停产,要么依靠商业铺货,其头孢类、克拉霉素等产品几乎被同类产品淹没。
企业靠2个拳头产品生存,一是某镇咳祛痰类产品,该产品因某成分受国家限制,国内生产厂家不多;二是卫妆准字号中成药产品,用于手足冻疮、开裂、脱皮等症状。这2个产品利润较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在冬季非常畅销,能让公司在淡季“吃老本”。
该公司延续“打包”模式,陆续寻找大客户上门“定做产品”(某商业要求生产300件头孢类胶囊,企业组织生产,交付该商业全国独家销售),即便如此,生意仍时好时坏,更多的产品处于闲置状态。
如何让所有产品动起来?2年前上任的销售部罗经理采取了“拉郎配”的方式进行营销重组。
[事件] “拉郎配”没有嫁错郎
时值秋季,A药业重新生产多数瘫痪产品,采取搭配销售政策:购买1件镇咳祛痰类产品必须附买1件头孢类产品;进1件防冻疮产品必须随进1件克拉产品,该克拉产品价位较低,且有赠品相送。在产品和价值不冲突的情况下,客户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但所有产品不退不换,客户必须销售出去;所有业务员积极配合客户推广,与客户的发货员和物流员建立联系,采取礼品促销等政策鼓励商业公司配送产品。很多业务员认为这是在“饮鸩止渴”,时间一长,客户就不买账了,况且这种模式是在做销量,还是做市场?
其实,A药业的真正目的是让产品先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如何操作?单纯与客户签订单显然有难度,罗经理以两大畅销产品为饵“钓鱼”,鱼上钩后就由不得你了。
政策出台1年,各产品陆续流通起来,多数产品起死回生。对多数商业公司而言,该政策影响不大:A药业的罗红霉素价格较低,多数商业公司选择配送;有商业公司大量销售防冻疮产品,获取赠品的同时还能获利,而购买镇咳产品选择合适的其他产品同样能销出去。
问题接踵而至:因是普药,A药业本不指望控制窜货,反而希望遍地开花,但销售搭配的产品在各商业公司售价不一,终端客户对乱价产品意见很大,商业公司也头疼;两大拳头产品因附加了其他可盈利的产品,有商业公司为了获取市场份额,搅乱两大主打产品的价格。如何规范客户?如何规划将来?又是摆在A药业面前的难题。
[补救] “明媒正娶”做品牌
去年冬季,A药业再次整顿市场,与客户签订更详实的合同,主要采取商业公司代理模式。在全国签订了3个大客户(省级代理),各市陆续签订市级代理合同,规范市场秩序。
其实,对A药业而言,规范市场价格或许不难,难就难在自己的产品几乎全是普药,在两大主打产品的带动下才有了一定的市场前景。可是,长久下去,自己的普药产品能否走得更远?即使是罗经理也很难下结论。
目前,A药业的防冻疮产品换了新包装,新增护肤甘油、润肤露等系列产品,由商业公司操作,自己人在样板市场(以药店为主)鼓励客户拿货、协调进货渠道、维持促销方案的实施;镇咳药不愁销售,就怕原料药短缺。与前几年相比,虽然A药业的销量和利润大幅上升,但产品仍然没有知名度。罗经理多次和高层探讨如何提高知名度,不至于让产品永远停留在“捆绑”的层次。
当前,A药业正在筹划“老药新做”,拿出一两个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用新的营销模式做市场,同时寻求合适的产品买批文,扩大生产,扩张企业。
有一说一
“婚”后出轨谁的错
问:“拉郎配”模式值得提倡吗?为什么?
满勇:A药业应该不是大企业,“拉郎配”也算是一个救急措施,且在短期内奏效。从传统的药品营销手段来看,这种模式有其长处——借优势资源的光,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客户的兴趣,产生欲望,快速进入市场,还有宣传成本低等优点,所以被许多市场操刀手当作利器,在快速上量、展示个人市场能力方面屡试不爽。
然而,这种模式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将越来越失去其大展拳脚的舞台。偶尔为之尚可,长期用下去,无疑是自毁长城。首先,靠畅销产品来要求甚至要挟商业采购滞品,不是一种双赢的行为,而是讲条件的短期博弈行为。一旦原来能拿住商业的条件消失,滞销品将会被无情地踢出局。其次,A药业的两个所谓畅销品都有季节性,而且还同步,淡季拿什么与商业讲条件?退一步说,即使不得已“拉郎配”,也要看双方是否门当户对地在一个层面上。据笔者推测,这两个畅销产品应该是OTC或第三终端用药,硬要和头孢类普药混搭,商业模式、公司类型、渠道、促销手段、业务员行为意愿等等完全不一样,之后出现的商业乱价、窜货等“婚”后出轨行为就在所难免了。即使“家长”采取与客户签订更详实的合同这种看似“明媒正娶”的补救措施也于事无补,因为双方根本就“不来电”,捆绑反而为今后的出轨提供了逆反动机和理由。
骆永超:A药业的营销困境其实是目前众多中小药企的生存状态,随着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加快,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未来三五年内,众多中小药企将面临一场生死考验。
如果不考虑未来和横向比较,像A药业这样的企业,日子应该还过得很滋润。可贵的是,A药业已经在行动,战果还不错,如何更好地前行是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模式值得肯定,但操作尚需改进。
变“拉郎配”为“情投意合”
问:如何解决A药业当前的营销困境?
满勇:要走出这种困局,A药业必须重新定位市场格局,梳理产品线,甄别轻重,分别对待。要懂得舍弃,坚决放弃没有前途的品种,重点突出核心产品,凝聚力量,形成拳头,砸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
普药已经成为微利走流通、靠企业实力竞争的品种,头孢类普药更是当今普药战场上的战略性品种,其销售在产业链竞争中最体现实力,已经上升为企业综合行为,不是靠一般市场手段所能左右的了。形象点说,是动辄几十个亿的“大鳄”们玩的。A药业应该认真研究自己所有的普药品种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竞争力:是原料有规模效益,还是制剂有独特性?与竞品相比有哪些生存空间?处于哪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确有优势就应该进行长期规划、正规作战;毫无优势(既无规模、更无效益)就应该果断放弃,腾出有限资源做效益品种。
第二,变优势品种为优势品牌。将两个拳头产品着力打造成知名品牌,借此添加相关新品种并形成系列,使优势转化为效益。
第三,结盟商业,形成真正的战略同盟,用优势品牌提升自身的合作资本,寻找相匹配、有共同利益、能够长期合作的商业。变要挟式谈判为竞合式的“你情我愿”合作,这样的“婚姻”才能幸福长久,双方共同成长。具体操作时可签订一揽子协议,与商业一起制订宣传推广计划和操作方案。
第四,根据产品线来选择商业公司。有的适合做品牌,有的只适合做渠道;有的适合自己做,有的可以放代理;有的地区可以集中操作,有的就需慢慢渗透。
第五,业务员的配置问题。最好用不同的队伍操作不同的产品线,因为做OTC和做普药根本就不是一个套路,考核管理就更不一样了。将来的销售肯定会专业化,要从现在开始培养业务员的专业素养。用专业的眼光和操作从事市场活动才能与时代和趋势对接。
让榜样起量
骆永超:A药业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1.全员培训,理解执行。模式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模式的执行效果,执行力能否真正贯彻到位,可以说,执行力是决定模式成败的关键问题。“拉郎配”的搭配销售模式,目的很清楚,要以畅销品种“唤醒”目前没有生产或不畅销的品种,操作模式也很清晰。问题是要搞清楚谁来执行,企业高层还是商业客户?当然都是。最关键的操作环节是业务员,像这样的模式变革,业务员的教育和培训是首要任务。
成功的教育和培训要让业务员达到3个目的:一是要对模式有坚定的信心,相信市场能够接受这种模式,相信模式一定能够操作成功。二是要把握清楚模式的内涵和实质,为什么模式能够成功?模式吸引市场和客户的核心点在哪里?三是要清晰地知道如何操作和实施模式,要进行适当的模拟训练,罗列出针对这种模式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如此,方能让业务员放心大胆地去执行模式,而不是带着疑问、带着怀疑、带着不认可的态度去执行。
2.考核配套,利益引导。针对业务员的销售政策是方向标,业务考核政策决定销售的执行效果,对业务员的考核政策要配合“拉郎配”的业务操作模式,对所拉之“郎”的产品考核和畅销产品的考核要区别对待。考核方法有很多种,核心是要从业务员的核心利益上刺激其对于新品推广的热情,从根本利益上引导其业务实施方向。
3.产品定向,分段实施。配对的产品定向要清晰,不能“一锅烩”。所配对的产品事先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分阶段的配对和定向,比如罗红霉素因价低受商业公司欢迎的优势,就是在实施“拉郎配”操作模式时从一线市场中了解到的。只有这样,实际操作的成功几率才会更大。
具体实施时要详细调查相关产品的市场情况,比如同类产品的价格、渠道政策、操作模式和企业优势,在此基础上,找出企业产品的优势,形成详细可行的产品卖点分析,使之成为业务员的有效沟通工具。此外,配对产品要分阶段实施,不要一古脑儿地全部推出,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要随时分析验证、调整策略,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4.定向商业,重点推广。从A药业多年的商业推广以及之后的商业整合来看,该企业必定具备相对成熟的商业渠道和关系比较稳定的商业客户,这是其商业资源优势。在“拉郎配”的模式操作中,对于这类商业客户,A药业要很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在人力、政策、促销等多方面全力配合,重点支持若干家合作度高的商业客户进行后续产品的重点开发,引导其重点推广其他产品,由点到面地推广品种,培育重点客户,树立重点榜样,让榜样起量,让榜样赚钱,让榜样带动其他商业客户的合作。
老药可以新做
问:“老药新做”有没有前途?
满勇:老药不是可不可以新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首先要看产品处在什么样的生命周期,如果产品大势已经进入衰退期就毫无必要了。其次要看与企业的长远规划和优势是否能共振产生最大合力,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建立产品线,以防冻疮产品为突破口,把护肤甘油、润肤露等系列产品切入市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品牌的借势和放大,产生光晕效应,使品牌向美誉度高的外延扩展,切忌把原有品牌向下拖拉,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镇咳药“不愁销售,就怕原料药短缺”的情况。既然市场需求大,利润又高,竞争还少,A药业完全可以把视线向原料上游移动,伺机延长产业链,这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利益增长点。这种战略动作,行业内外已不乏其例。如现在的几个大型中药企业,把产业链向上下两端延伸,取得了突破性增长。还有行业外的成功乳业向养殖甚至草业延伸,做成了完整的产业。届时,谁要再望其项背就难了,更别说与之争锋了。
骆永超:在没有研发和兼并整合实力的情况下,想要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运营利润,老药新做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老药新做必须打造全新的营销系统,重新配置人力资源,人是最关键的因素,适合推广新药的营销队伍是A药业必须重点建设的关键课题。没有相应的队伍资源体系,所有的“老药新做”设想都只会是一场空。
对于众多中小药企而言,A药业的营销模式变革其实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心若在梦就在”,有了稳健的模式变革、强大的营销执行力、全面配套的营销系统资源搭配,A药业的扩张之路如老药新做、文号收购等一定会走得更好。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