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点执业进程回放
2月25日
来自北京市23家大型三甲医院的160多名专家被煤炭总医院抢先签约,与煤炭总医院签订了医师多点执业合作意向书。煤炭总医院的大手笔,令人对于北京多点执业的前景十分看好。
3月1日
北京正式启动多点执业注册的首日,一天下来,却无一名医生选择去其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作为新医改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城市,北京深感压力。
3月7日
为了使心怀顾虑的院长和医生积极参与此次试点,北京市卫生局召开“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工作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强调:“现在不少院长晃脑袋,对于多点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成熟,害怕挑战,装糊涂。这项改革是一定要做的,大家要统一思想,不要轻易言不,要走起来再看。”
为了改变院长们的观望态度,促使更多的医院参与试点,北京市卫生局组织来自北大六院、宣武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康复科等学科的医师,与基层、民营医疗机构代表现场进行了多点执业签字仪式。
除此之外,北京市卫生局将和卫生监督部门一起严查行医不注册的行为,希望能够促使那些在外执业的医生尽快注册多点执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强调:“今天是第二次作宣传,希望各医院特别是公立大医院立即行动起来。”
冷热不均,紧缺学科无人问津
煤炭总医院“抢”了160多位专家,但是却无人愿去基层和民营医院,从而带来了多点执业首日尴尬的“空城计”。
“多点执业首日遇冷,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邓小虹表示,“政府推动多点执业的目的是: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鼓励公立医院专家到民营医院。如果都是大医院抢专家,那医生不还是在大医院吗?”
近些年来,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严重缺乏在这些执业地点执业的高层次的医生。据记者了解,作为首批参与多点执业的医生,他们都是各自医院的王牌专家,例如,安贞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周玉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长岭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张玉琪教授等。不过,这些知名专家是否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多点执业也令人担心,而另一方面,有一定精力的中青年医师却难获认可。因此,邓小虹也建议:“不少基层和民营医院都想抢大专家,但是很多大专家在本院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大家不如去抢‘小专家’。”
方来英也强调:“北京的多点执业是扩展到中级职称的,这是卫生部特批的,为什么?这是为了促进医生队伍的建设,也是给大家整合医疗资源的机会,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
而在专家争夺战中,一些“紧缺”却并不“肥缺”的学科,却无人问津。例如北京市卫生局积极支持儿科、精神科、康复科的多点执业,却只能依靠政府强行推动。如3月7日现场签约的医生中,不少都是来自儿科、精神科专科医院的。
“在三甲医院,各学科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一些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紧缺的专业,其发展受到制约。”邓小虹不无担忧地表示。
以儿科为例,全国各地的儿童都集中在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扎堆看病,一号难求,两家医院面临巨大的诊疗压力。与此同时,众多综合医院由于诊疗水平不高,儿科不挣钱,因此,不断地压缩编制缩减床位,使儿科发展越来越受制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邓小虹指出:“通过推动儿科专家到其他综合医院多点执业,可以直接吸引患者到这些医疗机构就医,专家也能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患者长期受益。”
院长观望,人事政策成阻力
北京市卫生局此次组织的签约仪式,和2月份煤炭总医院组织的签约仪式虽有形式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有公立医院院长们在背后的推动。
众所周知,人事制度是公立医院医生开展多点执业最大的阻碍,不经院长的同意,没有哪个医生敢自己去申请多点执业。
但是,大多数院长对于新政策却并不感冒。“面对多点执业,不少医院都心存顾虑,不愿当出头鸟。”一位与会人士指出。
不少持观望态度的院长也有自己的道理。“我们还没有研究我们医院的多点执业政策,只有制定好政策才敢放医生走。否则他们在我这里领工资,我负担他们的医保养老,但他们不在我这里全日工作,这怎么能行啊?”某院长告诉记者,“再说,所有的聘任医院也要有能力提供合理合法的薪金报酬。我们的医生可以去,但是去了之后要是待遇太低也呆不住啊。”
尽管医生在外参加会诊,或者去基层服务也算是多点执业的“前身”,但是由于这些在非注册医院行医的行为并不涉及人事制度,所以一直进行得很顺畅,而此次开展多点执业,还要进行注册,不少院长对此都有顾虑。
“有些院长会想,我的大夫如果出去了,我不就吃亏了吗?”邓小虹坦承,“开展多点执业,一定要制定配套的人事政策。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也有不少医生是合同聘任制,毋庸置疑,合同聘任制是未来管理的主要原则,只有把医生转变成‘社会人’才能真正推动多点执业。”
不仅仅是在职的医生,即使退休的医生也难“自由流动”,毕竟其执业地点还在原来的医院。在北京的著名外资医院——和睦家医院,有不少是协和医院退休的妇产科医生,但该医院副总在和方来英交流时也说:“想把几位退休的医生请到和睦家来多点执业也不容易啊。”
暗流涌动,违规“走穴”亟待规范
“多点执业不是个新事物,多年来,很多医生都在开展多点执业,这是公认的事实。”方来英指出,“除了政府指令性任务不需要合法手续之外,很多医生在外开展医疗活动,都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
“过去即使不合法,也是暗流涌动,这说明还是有需求的,何不充分发掘一下呢?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就是改变思路,由堵到疏。”邓小虹坦承,“过去查执业地点,如果不在执业地点执业就是非法行医。如果一家医疗机构发现3个非法行医的,就要吊销其执业许可证。”
尽管要求严格,但是据北京卫生局医政处的调查显示,在北京12家民营医院中有174名来自北京各个医院的医生。
有业内人士表示,医院专家周末到外地门诊、“飞行手术”的情况早已成了行业潜规则,如果能通过《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则进行规范,将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从管理上讲,要推动多点执业的顺利铺开,还得需要卫生监督的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效果。邓小虹为此强调:“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要对医生违规执业的行为进行规范。我们下半年会组织监督检查,没有注册而多点执业的医生将受到惩罚。”
(编辑 李静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