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药品差价由区财政全额补偿;2011年将单独安排专项资金950万元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计划”;区级政府人口计生管理部门与卫生部门将会进一步合并,强化社会人力资源全面发展和资源整合管理思路。
从刚刚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来看,以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运行机制是今年医改热点。
作为我国改革最前沿,深圳以敢闯敢试闻名于世,也成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最强实例。在此轮新医改中,深圳人仍以试验田之姿走在探路者前列,其福田区更是在2008年4月1日率先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加成”政策,3年前就广为舆论所关注,今日,其情况如何?在综合医改推进方面又有何新的进展?近日,记者走访了深圳福田,感受这个城市的新医改求解。
基本药物打开突破口
从深圳市卫生局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4月1日至今,深圳市福田区以实施社区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新医改工作成效显著。
首先,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上升,从2008年的78.1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88.8万人次;其次,人均处方费用下降,3年内降低了10元;此外,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随机抽查社区居民卫生满意比例超过80%。
2008年,福田区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加成政策时,就规定零差率销售药品占社康中心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要达到80%。2010年1月1日开始,福田区7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不再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截止到2010年第四季度,全区社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让利于民达到1170.91万元。
“社区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药品差价由区财政全额补偿,采取预算与决算相结合,对医疗机构15%的基本药物差价实行后付制。”福田区卫生局局长王跃平向记者表示,通过近3年的实践,他们发现,基本药物制度要顺利推行,关键在于基本药物遴选和药品差价补偿。
福田区在2008年4月~2009年12月的试行期间,制定了《福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试行)》,共纳入425种药品,包括西药315种,中成药110种。2010年1月开始,在所有社区零差率销售617个品种,包括国家基本药物307种,广东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260个,福田区基本药物增补品种50个;其中西药372种,中成药245种。
目前,福田区有常住人口160万,辖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是深圳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域,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心城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较高。
据王跃平介绍,“十一五”期间,福田区对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保持了持续5年占整个区GDP 6.5%~7%的规模。正是区委、区政府重视民生,保障卫生投入总量,福田区医改才能够供需兼顾,既保障医疗机构建设和人员经费,又通过降低收费,提供无偿服务,直接补需方,让百姓感受到新医改政策的实惠。在福田区2010年卫生事业经费使用中,记者看到有2632万元以药品零加成补助、免费婚检、孕产妇降消项目、美沙酮门诊、规划免疫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等公益项目直接投入到需方,使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医改加强基本医疗的惠民政策。
王跃平从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践中感受到,采取全额由财政直接补偿的方式,是推广基本药物制度的一种较好方式,因为这既能体现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又能减少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据记者了解,目前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较好的安徽也是采取全额补偿,而北京、上海等地推行的则是社区收支两条线,差额补偿的做法。
家庭医生守好健康门
今年的医改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县医院的建设,“农村要抓县医院,城市自然要抓住社区卫生了”,王跃平称,这与福田区2011年的工作重点不谋而合。
近年,福田区一直很重视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今年更要把社区卫生作为主战场。王跃平解释说,福田的社区卫生发展不是简单的大机构变为小机构,是服务模式的大转变。
基于“要在社区解决70%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目标,福田区2011年将大力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计划”。扎根社区的家庭医生签约负责一定数量的家庭,为每个家庭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将健康管理覆盖到全体人群。家庭医生将身背药箱,定期上门主动服务,指导健康人群,干预亚健康,监控慢病患者,根据居民健康情况给予专业的医疗服务管理,家庭医生将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为此,王跃平透露,福田区2011年将单独安排专项资金950万元,“这可能是尚未有先例的”。据悉,为保障人力资源,培养足够的全科医生,福田已经制定了完整方案,包括家庭医生手册、培训大纲和考核管理等具体内容。
据记者了解,北京、上海、福州等地也在积极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的试点工作,深圳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来推进这一项目,颇有抢占先机的意图。
透过王跃平的介绍,记者了解到深圳区级财政的卫生费用中,基本医疗已经占49%,社区卫生经费已占24%,其他投向也倾斜于公共卫生项目。区级政府对财政收入的使用上,有民生投入总体不能低于70%的刚性要求,这不能不说是深圳百姓的健康福祉。
记者在福田社区走访中发现,福田的卫生三级预防正在逐步规范,百姓对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的医疗服务也开始认识和接受,社区举办的健康大讲堂,会主动去听,也比较关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宣传。
而且,这种预防加诊疗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还带动了产业界的关注。西安一家制药企业的深圳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就特别关注深圳在社区用药方面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考虑根据社区疾病及诊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供应服务,另外,企业也有意扩展产品到保健和预防领域,或许,这是面向未来的更大市场。
新型医疗着眼大未来
比照卫生部门官员在近年“两会”期间的公开说法,中国人均卫生事业投入2010年应达到每人20元,卫生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到2012年应达到5%~6%比较合适。目前福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已经达到60元,卫生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在6.5%~7%之间。考虑到2011年,福田区人均GDP已达2.23万美元,而国内人均GDP也超过4000美元,按照卫生费用与GDP相应比例的增长推断,深圳福田区的发展模式能够作为未来城市保健模式的一种参考,是可以推广和借鉴的。
多年的卫生工作,让王跃平对医改思考很多。他觉得医药卫生工作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花钱工作和消费行为,而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为国家加强卫生资源管理的健康投入,是一种健康素质培养,可看作一种人力储蓄,有了健康的国民素质,才有健康的国家和未来事业的兴旺。有了这样的认识,地方行政主管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就会放开手脚,顺理成章。
与全国各地医改的稳步推进一样,福田的医改实践,也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丰富新的内容。作为区级卫生服务机构,为尽快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们连年加强基本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就医环境。此外,为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和水平,他们还积极走出去与知名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联系,进行合作办医的探索,尝试“品牌植入式”医疗服务合作,以达到社会卫生资源充分共享。在王跃平脑海中,深圳是座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不尽完善,需要改善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管理和诊疗水平,可行之路之一就是向外借脑借力,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此外,为适应医药卫生从个体生理到社会心理健康,包括全方位精神健康的覆盖,福田率先挂牌成立深圳首个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这也体现了深圳作为新经济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健康需求也在提升,卫生部门需要提早做好医疗资源调整和配置。 记者还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很快,深圳区级政府人口计生管理部门与卫生部门将会进一步合并,强化社会人力资源全面发展和资源整合管理思路。
对此,王跃平认为,区级医疗机构主要面向基层,贴近百姓,对于国家新医改整体工作,需要多研究多思考,还要敢于多尝试,并善于根据实践,对政策进行总结反思。
他向记者透露,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福田区卫生部门对政府财力进行了充分评估,对项目的社会效应、专项财政管理、资金有效监督使用进行了全面考虑,并对医务人员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准备。3年来福田的医改尝试能够获得百姓交口称赞,政府全额补偿是有力基础,更要政府多部门合作,尤其卫生队伍要加强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积极性,让医生充满执业的自豪感。
对于医改的进程,王跃平觉得,推进医改工作既要对国家全局的方针政策有很好的把握,规划好、配置好卫生资源,也要把握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还必须加快进度,满足快速增长的卫生需求,这也对基层的医改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医药卫生的改革与发展,历来不是一个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记者手记>>>
更需要改变的是观念
透过对福田医改的采访和对各地医改模式的比较,记者越发感觉到对医改工作来说,推进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财力,更多是人们观念上的转变。
政府制定新医改政策,将其作为体现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因为健康是幸福的根本保障,更是社会建设基础,涉及千家万户。
以历史眼光看,医改也是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改革就需要解决过去体制机制的弊端,要大胆突破体制机制的羁绊,需要人们在认识、政策层面上都有创新。改革是探索,不能简单以成功失败论,医改更是社会建设和百姓健康的基本需要,全世界同理,要遵循科学规律。目前我国的新医改,方向明确,目标清晰,需要的是具体落实,将理念变为实践,这就需要各地大胆尝试。
已经开展试点地区的医药服务创新,都是在探索中国国情的医改道路,都值得鼓励。深圳是试点之一,福田也在其中,成功的探索,就能得到政策的放大效应,医改才能够深化推进。
医改之难不仅在财力和体制束缚,还在于人的道德进步。要进一步树立社会诚信体系,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政府与百姓、医患之间相互信任,这样才能提高沟通效率,降低社会成本。
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和关注,医改不是领导的事,不是医生、药厂的事,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验证医改的成功,是以人人公平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你我他皆通过医改得到实惠,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谁都有真实的幸福感,这是金标准。
要健康,才能幸福;要投入,才能健康。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