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开箱使用?”
“没有人会用。”
“咋不招些技术人员?”
“专业人才不好找,编制也满了。”
一家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在基层医院发现,竟有40%的中标设备闲置着。
多年参与政府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的我闻讯后也走访了一些企业。他们说,这在很多基层医院是个普遍现象。
对于这个“普遍现象”,我产生了三点忧虑。
一忧,农村“空心化”加速,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正在减少。基层医疗建设如果配置不当,不久的将来,会不会也“空心化”?
按照2020年达到60%的城市化率,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农村人口要减少2.8亿~3亿人(据《瞭望新闻周刊》)。平均算来,每年农村人口数量要减少差不多3000万。
有些报道说,一些乡村“希望小学”落成了,但一直没有启用,因为很多娃娃随父母进了城,漂亮的校舍成了形象工程。
同样,农村“空心化”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正在减少,一些加速兴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会不会将来也成为“形象工程”?
二忧,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发展很快。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设备被闲置,怎么办?
医疗设备闲置不仅意味着资金的浪费,有些设备的部件和器材放久了,功能会衰减甚至失效,尤其是在储藏条件不佳的基层医院。而且,有的设备被闲置几年后,其技术很可能已经过时、面临淘汰了。
三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奇缺。虽然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开展卫生技术人员定向培养。但是,由于培养周期长,远水怎解近渴?
这“三忧”,正是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回避不了的矛盾。
对于中央财政支持,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将其优先用到合适的地方。人才培养周期长,就要优先启动,这应该是投资的重中之重。医疗设备应该随着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到岗而适时配置。要考虑基层医疗的功能定位和临床水平,配置档次适宜的装备。医疗设备有各自的使用寿命,“一步到位”的做法往往造成浪费。
城镇化进程快速影响着基层医疗服务对象的布局。地方政府要用心研究和适应未来多元而又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态,规划和实施好最适合当地条件,又有一定前瞻性的基层医疗建设布局。
让钱花对地方,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在基层就医的便利和相应水准的医疗服务!
(编辑:张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