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是湖北省三个省直管市之一,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全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万),1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工业园区、6个农林牧渔场,共有668个村卫生室,1530名乡村医生,是全国唯一的体操之乡,著名的鱼米之乡。
2011年,我市根据全省医改工作统一部署,对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在该市胡场镇的村卫生室作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31日全市668个村卫生室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过三个多月的运行和调整,目前我市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基本运行正常。
一、主要作法
1、对全市村卫生室机构人员进行再核定。严格按照有证、在岗、定点、授牌的原则,对全市所有村卫生室机构和人员进行再次核定,做到口径一致。“有证”、“在岗”即村卫生室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村医有执业资格证并在岗。“定点”即是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一村一室,实行总量控制、动态平衡;“授牌”即是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并获得卫生局授牌。
2、做好村卫生室整合工作。严格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对全市村卫生室进行整合。一是做好“一村多室”的村卫生室整合工作;二是做好“一村多点”村医整合工作;三是合理调配辖区内村医,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配置1名村医,服务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可配2名,消除空白村。 3、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收取一般诊疗费是提高村医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村医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2011年11月、12月份按实际发生的就诊人次,每次按5元标准收取一般诊疗费,其中患者个人支付1元,新农合基金支付4元;2012年以后根据前3年就诊人次的平均值,按一定的增长比例,实行总量控制。严格监管和查处村医套取一般诊疗费行为。
4、对村卫生室予以补助。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按其服务人口每年10元/人标准进行补助;二是对村医年收入(一般诊疗费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每人每年达不到2.2万元的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元的定额补助;三是对每个村卫生室水电耗材、网络专项费用分别按每年予以1000元、1068元补助。
5、及时下拨村卫生室铺底资金。为推进村卫生室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卫生局与市财政部门联系,安排一定的预拨资金,对定点村卫生室核定工作完成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村卫生室预拨1万元作为药品铺底资金,预拨1万元作为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于2011年12月10日前拨付到位。
6、做好村卫生室药品配送工作。村卫生室药品由所在地镇卫生院通过全省基本药物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和配送,镇卫生院要及时配送,村卫生室要按时回款。
7、推行村卫生室医疗责任保险。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合作,引导村卫生室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每个村卫生室每年缴纳500元医疗保险费,年度内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保险公司可代村卫生室赔偿患者每人每次最高限额8万元,全市每年赔偿总费用90万元封顶,以有效化解村卫生室医疗事故风险,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
8、积极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主动与市人社部门联系,全面落实《仙桃市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仙政办发[2011]90号)和市政府23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通过三种形式妥善解决村医养老保险:一是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上限2000元标准纳入;二是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对原卫生所遗留的209名集体职工,每人缴纳30600元后享受集体企业遗留人员参保政策。村医养老保险费用筹集以个人自付为主,卫生院适当予以补帖。
9、切实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工作。卫生局每个班子成员要定期到联系点上调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二、取得成效
目前从运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村卫生室出现了“两升三降”的局面,即村卫生室患者门诊业务量大幅上升(就诊人次增长近50%),群众满意度上升,药品价格下降、患者医疗总费用下降、患者自付费用下降(处方值下降60%,患者自付金额下降近60%)。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的首要任务,其实施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实施必然有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目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各级政府共同研究解决。
1、村卫生室阵地建设的权属问题。标准化村卫生室由谁投资建设、之前个人对卫生室建设的投入怎么收回?
2、如何维持村卫生室的日常支出?村卫生室实行信息化管理,所需耗材量增大,但市财政对村卫生室低值耗材核定补助额度太低。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村卫生室药品由所在镇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但所需费用由谁买单没有明确。
3、药品目录过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最基本药物少,如儿童感冒、止咳平喘化痰、小儿发热退烧药、止泻、助消化等药物,老年人心律失常、精神衰弱、补脑、抗骨质增生等药物,慢性病人调理滋补类药物都没有。另外,药品规格过大,如维生素B21000片/瓶,喷托维林片1000片/瓶,一瓶包装数量过多,临床上不便于使用。
4、部分基本药物价格较高。基本药物中部分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价高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采购价,在同等出厂价的前提下,其中的利润差价流向了中间商,老百姓仅从中获得了相对较小的利益。这种现象增加了群众就医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怀疑。如地奥心血康、盐酸曲普利啶。药物价虚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助长了医药商业贿赂不正之风,增加了政府负担,老百姓没有得到应有的、最大的实惠。
5、药品配送不及时。经调查有近12%药品不能配送到位,有的药品一直未配送。网上采购的药品一直未送到的有胰岛素、阿司匹林肠溶片、速效救心丸、氯霉素滴眼液等。还有一些药物未挂网,如已烯雌酚(片剂)注射液、曲克芦丁片剂、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
6、村医队伍不稳定,村医的年龄结构普遍偏老年化。老有所养,谁为村医买保险?现在乡村医生普遍年龄偏大,村医养老保险保额过低。
7、对基本药物概念的误解。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按照安全、有效、必须、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当前基本药物概念在农村还未得到广泛普及和正确理解,甚至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一些人也认为基本药物就是疗效一般、价格便宜的药物,而不愿意选择基本药物,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医务人员的用药观念和习惯有待转变。医务人员在以往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用药观念和习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无疑是对临床医生的挑战。
四、几点建议
村卫生室是离农民最近的医疗机构,处于卫生战线的最前沿。村医是农村卫生队伍的主力军,是农民健康的“看护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基药进村的意义重大。也正是由于村卫生室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基药进村尤其需要更多的政策铺垫、更大的财政支持,以保障各个环节的公益性。
1、增加品种,充实目录。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省增补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老百姓的用药习惯、承受能力,适当增加药物品种,特别是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用药品种,让居民特别是儿童、老年人能配到所需药品,提高他们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满意度。
2、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这是事关基药进村能否推行的前提。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即意味着药品加成取消,如果补偿不到位或标准过低,村医的合理收入将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实施对村医的收入进行合理补偿,以稳定村医队伍。对村医的补偿至少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依据实际的工作量,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拨给村卫生室,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二是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收取一般诊疗费(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其中新农合报销的部分,实行总额预付。三是对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补助,参照乡镇卫生院的做法,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重点在省一级。
3、建立村医退出及养老机制。目前,由于没有建立村医退出和养老机制,很多地方的村医年龄偏大,以致60多岁的村医仍然在岗。应明确村医实行到年龄退出制度,从而逐渐改善村医的年龄结构,为年轻人进入村医队伍打下基础。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村医的养老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村医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村医发放养老金。当然,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由财政出资为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
4、加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基本药物概念及相关政策的普及教育,增强患者对基本药物的认识,让他们明白基本药物是同类药物中疗效、安全、价格、质量、稳定性等方面,是经过专家综合比较遴选出最佳或最有代表性的药品,不是低档次药,不是专为农民生产的药。基本药物不仅仅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而且在城市大医院也广泛使用。
5、村卫生室能否与卫生院用一个药品目录。国家能否将新农合、城镇职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使用一个目录(只在抗生素使用上严格界定),这就达到老百姓用药可及性。政府应重新对基本药物再次定价,要对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比如对基本药物近三年的市场价格进行全面调查。
此外,应通过基本药物制度这个抓手,积极推进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监管和控费机制,调动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每个乡村医生工作得有尊严、有希望、有保障,最终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大的健康收益,这才是基层医改所要达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