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8月2日讯 作为药品产业链上最市场化的一环,零售药店从最初的单体卖药小店发展到如今多种业态共存并生的局面。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上而下的新医改大环境变迁、药店自发参考学习国外经营经验等等都影响着药店业态变化发展,然而最核心或说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购药习惯。 “消费者的研究对于一个药店的定位,对于药店产品组合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宗云岗在进行《消费者购药安全满意度研究报告(2011年度)》分析时指出。 形势不容乐观 宗云岗指出,从20个样本城市来看,消费者对药品安全满意度总体还是比较平稳,但形势严峻。对比2010年数据,发现消费者药品安全满意度下降的城市较多,而且县级城市的满意度比值要低于临近的中心城市。 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与其他涉药单位相比,零售药店综合满意度尚有差距,尤其是非连锁药店。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49%的人认为在过去一年中有购买过假药或怀疑自己购买的是假药的经历,其中35%在连锁药店购得,20%是从城郊单体药店购得,另外还有来自私人诊所及其他途径。 事实上,药品安全的问题也是风风火火开业的网上药店眼下难以绕过的瓶颈。据调查,目前购药者中仅2.1%采用网购——即便是这部分的购药者也看重网站信誉口碑以及网上售药资质。宗云岗指出,假如网上购药环境能净化改善,网上购药预计会迎来发展的时机。“目前来看,实体店加网上药店联合会是比较好的方式。” 除了安全性问题,消费者购药渠道也出现了向医疗机构转移的倾向。据调查,消费者2011年到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药比重较上年增加,在医保定点药房(店)购药比重较上年下降,连锁药店则持平。 上述明显变化与政策倾向息息相关。尤其是医保定点药店,一方面受医院社区用药的挤压,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价药品与高比例医保报销在前,以北京、深圳为旗手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在后;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入的医保药店禁售非药政策,也迫使医保药店在多元化和专业化间二选一。 自我药疗意识提高 与政策环境相比,让药品零售经营者们略微欣喜的是,消费者自我药疗意识在逐步加强,在零售药店购药人群年龄段呈年轻化。据了解,消费者自我药疗比较频繁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5~64岁之间,65岁以上老年人不经常采取自我药疗的比重超过50%。然而年轻一代自我药疗也出现了“哑铃状态”,很少去药店购药与经常去药店购药两种不同选择占比较中间派的要多。 “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购药考虑因素上升,但关注度明显下降。”宗云岗指出,对比两年数据消费者购买药品的考虑因素中,关注度提升的指标有药品品牌和生产厂家,“这是品牌价值回归的表现。”此外,药品内在质量指标如有效期、药品说明书和品牌是购药时的重点考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