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集体“择机”涨价,对此只能说,医疗体制“酱缸”着实被“积弊”浸泡得太久了,不下大力,难起沉疴。
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药企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一旦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目录,便开始“价格操作”,最终结果是“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都能从提高的药价中获得好处”。药企不是在用原料、人工成本、能源、制造费用等市场因素衡量涨价与否,而是用“打点”和“公关”这样的“人为”操作方式。这其间见不到制约药企随意涨价的机制,看不着物价部门的深入调查核实,甚至还能隐约见到“层层把关”部门“权力自肥,乐见其成”的影子。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药企透过操作可以对药价“一言九鼎”的机制,以及行政权力被收买的事实,比药价畸高本身更令人恐惧。因为这样,各路“诸侯”的利益杂糅,相互分肥,把整个医改的“江湖”越搅越浑,其前行的道路则会更为艰难,随之而生的,是更多、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被蚕食、被破坏。
或许,已进入“深水区”的医疗改革,的确该“刮骨疗毒”了——要“挤掉”药价突涨的“人为”水分,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不仅需要领导层将改革账的秤砣坚定不移地放在公共利益上,用问责机制惩戒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更需要广泛吸纳民智,用诸如引入药品成本第三方调查、鼓励群众举报恶意加价等方法,来避免药企乱报价、瞎涨价。(摘编自《新民晚报》6月21日文/崔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