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事分开”,厦门将设立“医管中心”,对政府出资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针对“外来就医者越来越多”的现状,厦门不会关上大门,而是想法合理引导和积极扩增。
昨日下午,厦门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就“公立医院改革情况”,举行专题询问。针对公立医院改革中代表关注的突出问题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询问。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的,有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等。
落实“政事分开” 将成立医管中心
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杨益坚指出,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否有成效,主要是转变政府的职能,从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真正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的自主权,建立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因此,他想了解在推行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厦门市政府落实“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具体做法。
杨叔禹回答说,“政事分开”就是把政府的职能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开。厦门市政府按照国家的部署,经过调研讨论,决定设立“医管中心”,现在正在积极组建当中。医管中心成立后,作为一个全额拨款的单位,主要代表公立医院进行投资和资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包括对医院的绩效考核、对院长的考核等。医管中心目前定下来的事业编制有25个,设立5个处室。
所谓“管办分开”,就是卫生部门将建立和营造一个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无论对公立医院还是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共同成长的秩序和规则;而医管中心主要负责对由政府出资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
厦门不会拒绝外地的就医者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奖怀认为,厦门医院人满为患,而且外来的就医者越来越多,“如果公立医院有50%以上都是外来就医者,势必会造成厦门市纳税人的税收有一半服务于他人”;所谓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把一些区里的医院整合到市医院里来,结果却发现公立医院的门诊量没有减少。因此,他想要了解的是:现在的公共财政如何才能更好地、更集中地服务于纳税人,以及上一轮“把基层医院全部集中到市级大医院来管理”的改革是否合适。
对此,杨叔禹表示,关于外地人“来厦就医”的问题,厦门是不会拒绝外地病人的,如果有很多疑难疾病希望在厦门得到解决,“这也是一个城市医疗水平的体现”。但是,外地的病人来就诊、就医挤占了厦门本地纳税人的利益,解决办法有两个:合理的引导——目前正在完善和制订的取消药品加成、调整诊察费的举措;积极的扩增——政府要投入,争取社会资本也投入,多建一些医院,包括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
杨叔禹表示,医疗中心的改革,当时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非常好的,“这项改革和其他的改革一样,都会有利有弊”。如今编办已经同意,决定给社区医院独立法人的地位,扩大它的自主权。
中标数据网采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