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很多古人流传下来的精华已经逐渐被边缘化,淡出人们的视线。有很多人会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相对而言就比较精确,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西医让人死的明白,中医让人死的糊涂”。但是你可曾想,诊断明白了,人却没了,这样的诊断又有何意义可言呢?
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在西医临床诊断上,只有符合病理指标,才能诊断为某种疾病。如果只是感觉不舒服,在临床上还不能诊断为“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北京一位中学老师近来头昏脑涨,站都站不起来。她去几家大医院做了一大堆检查,神经科的医生都说她没病。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敬为她刮了痧、拔了罐,感觉马上好多了,原因是排出了体内的湿热。
中医药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西方医学占据主流,很多人习惯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政府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人为地给中医药发展制造障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虽然中医药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由于中医人才匮乏,很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却看不上中医。再加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诊疗项目多数面临亏损,基层中医药机构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素以“简、便、验、廉”而著称的中医药,没有了用武之地。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来的“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内容与现代西医的“3p医学”: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个体化(personalization)不谋而合。同病异治、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更是中医所长。尽管各种高精尖设备和仪器在西医临床上使用,但临床医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3p”大概(probably)、可能(possibly)、期望如此(prospectively)。个体化方案是医疗之本,更为医疗之难。
中医药可以说是古代医学的瑰宝,博大精深,现在精通中医药的人才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选择用中医药来看病的人也是很少的。中医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不要让中医药成为了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