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与国家新农合信 息平台联通的省份将扩至15个。在此基础上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的试点。”这是国家卫计委近日在通报2013年新农合进展情况及2014年工作重点 时披露的内容。“站在就医需求及公共医药服务均衡的角度,尽快推动新农合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是大趋势。”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试点工作评估专家魏际刚告诉 记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新农合支付和医院信息的联网共享完全可以做到,这将为解决医疗系统及新农合经办机构分割提供保障。不过,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推动 新农合异地即时结算远远不够,要从制度政策、经办服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等方面综合加以解决。
促进信息消费
5月5日,北京朝阳医院派出专家入驻河北燕达国际医院,两地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医疗报销正在建立机制,方便患者在燕达看病回京报销。“新农合统筹主要以县为 单位,为解决2亿多在外务工人员的就医问题,顶层设计跨省结报是好事。”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李长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说。
李长明提醒,在方便流动农民跨省就医费用报销的同时,要考虑地区经费结报能力,最大限度保障基本需求。跨省报销会否出现资金往农民工聚集地流动?既要方便 就医又要兼顾公平,是改革需要权衡的。县医院改革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实现90%的疾病不出县,他建议,统筹资金应更多地向基层倾斜。
据悉,2013年,全国超过88%的地区实现了参合农民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已与北京、吉林等9个省级平台和部分医疗机构互联互通。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张新平认为,新农合资金背后承载的区域间、部门间利益分割难均衡,致使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阻力不断。
主管部门主张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统筹层次上推进新农合与城乡医保的衔接。魏际刚直言,“从技术上堵住新农合资金管理的漏洞,通过跨省费用核查机制可遏制恶意 骗保行为,并对新农合资金的使用和结算情况进行深挖与分析,在提升基金效率的同时,更有助于新农合资金获取以及科学使用的可持续。”
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促进信息消费将为新农合保障体系注入活力。专家建议,新农合基金分块至少要包括风险资金、门诊费用预付资金、住院补偿资金和少数特殊大病的补偿资金,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摊这笔基金非常考验改革者。
市场增量
以全国参合人数8.02亿人计,以实际人均筹资370元为标准,2013年比上年增加了62元,单增量就有近500亿元,按政策范围内住院、门诊费用报销 比例保持在75%和50%左右测算,一年的增量市场有数百亿元。另外,新农合住院补偿资金主要流向集中在县域及乡镇医疗机构。“补偿资金流向指引药品销售 流向。”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苏学军说,在基层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应把重心放在生产环节的把控和利润分配上。质优价廉的产品则应侧重成本控制 和渠道建设。
市场扩容背后,传统的市场秩序正被颠覆。采访中有企业人士认为,即便是通过终端全覆盖来拓展基层,或借助自有渠道进行经销商开发以维护产品增长,均面临挑 战。“基层市场销量不仅要通过渠道和网络去推,还要通过培训教育拉动。”某药企高管告诉记者,与城市医院类似,对县级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持续教育、维 护仍是产品上量的重要推力。
在基层畅销的通心络、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走的就是这样的路径。“在基层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收支吃紧的情况下,经济安全且利润高的产品受青睐。”苏学军认为,通过教育培训、适宜技术服务包进行产品推广,以学术性代替商业性;以服务包销售为突破口,实现重复购买。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农合大病医保的提速。按国家卫计委计划,今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广到50%以上的新农合统筹地区。新农合市场主要在基层,这一点连外企也深以为然,首个在华设立独立业务运营部门、主导县级市场推广的赛诺菲,日前宣布计划今年覆盖全国1214个县,培训7.2万名医生。有市场人士认为,企业营销团队应相应地由“分市场”操作调整为根据产品操作。(马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