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改革的号角早在2014年就已吹响,而近期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价格改革又作出重要部署,指出要激发市场活力,商品的价格交给市场定价。发改委的药品价格改革方案无疑成为了国家价格改革政策的探路石。
2014年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向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等8行业协会下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医药行业关于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吹响了药品价格改革的号角。方案征求意见稿的主旨是:取消药品政府定价,由企业自主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药品价格最终交由市场竞争形成。如此动作,可谓发改委管理范围内的大手笔,也可谓中国推行医改政策以来的一味猛药。
从国家层面对医药行业整体管控的角度看,业内人士分析,该项政策可能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可能是调节医保费用合理支出的最有效手段。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改以来,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政府在医疗民生的投资已超过万亿元,但总体上仍未满足医保费用支出,各地医保频频告急,超支现象较多。
真的是医保费用不够吗?仔细调查分析不难发现,根源在于治疗费用和药品使用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的所谓原研、专利等合资、外资企业新型药物和器械与国产低价、普通药物和器械的组合不经济,能用低值普通药物和器械的却用高值“贵药”,能口服的却注射,能肌肉注射却使用静脉大输液。在利益导向下的疾病治疗,再多的医保费用也难填利益的欲壑。
药品价格改革实施后,一旦交由市场调节,在配套的医保控费、招标采购及近期财政部推出的“医疗服务购买招标”等政策配合下,那些明显与商品价值不符的高价药物将逐步返回原形,否则,其市场竞争优势将荡然无存,而经济实惠的普药价值也将逐步回归。
合理的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药品价格改革也是对药品研发、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环节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还原各环节合理的利益,行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2014年5月,发改委推出的低价药政策可以看作是药品价格改革的前奏,由于对政策理解不一,尽管各省执行多采取谨慎态度,试探性地开放价格管控,但低价药价值回归已成为一种趋向,“最低价中标”导致的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困难的局面亦将逐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