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日前治疗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处方药“地高辛”,一夜之间价格上涨十倍。对此,相关专家都认为大力压低虚高药价是政策设计中的主旋律,地高辛涨价有其缘由,是正常的市场反应。
地高辛从几个月前的一瓶6.7元涨到现在的68元。之前,地高辛片有最高零售限价,在各省售价一般都是每瓶6至8元钱,一瓶100片。从去年9月份起,地高辛片原料价格从7.5万元公斤逐步涨至40万元公斤,地高辛片的成本达到60元左右。价格与成本倒挂,造成全国有生产批文的11家生产企业,到后来只有一两家还在生产。有关生产企业表示,该药的涨价程序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申报,与6月1日开始的药价改革并无直接关系。
据悉,目前在上海各大药店,大部分药品的价格按兵不动、并未涨价。相关专家表示,6月1日开始实施的药价改革的主旋律是压低虚高药价,只要执行到位,大部分药品价格应该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我国药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两个环节,一是政府制定最高零售价,二是公立医院集中采购。按照改革设想,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后,公立医院集中采购和医保支付将成为价格形成的两道“关口”,同时物价部门要加强价格检查工作。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 明确,公立医院使用的所有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均应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 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谈判结果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医院按谈判结果采购药品。
“省级集中采购的政策就是要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实现以量换价,在招标、谈判等采购过程中,尽量压低药品的虚高报价。”专家指出,《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各省份要确保在今年年内启动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今年已有安徽、浙江等省份完成了部分药品的集中采购工作,整体药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降幅达20%—30%。
尽管药价放开后,政府不再直接制定药品价格,但政府的监管仍要跟上。7部门《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 规定了卫生计生、医保、价格等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卫生计生部门要根据药品特性和市场竞争情况,实行分类采购,合理确定药品采购价格; 医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促进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主动降低采购价格; 价格主管部门要健全监测体系,强化药品价格行为监管,依法严肃查处欺诈、价格串通和垄断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