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漏斗(Sales Funnel),又称为销售管道(Sale Pipeline),是诊断销售系统的一个重要工具,结合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时间管理、表格管理、情绪管理、团队管理,引入PDCA,可以打造一个高效销售团队。目前使用非常广泛,招商、活动、促销、广告、终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电商的营销很多原理也来自漏斗,如流量、转化率,都是漏斗管理中的名词。本文从招商的角度对销售漏斗进行了描述,因此本漏斗也可称为招商漏斗。
先来看一下这个漏斗的模型,我们将漏斗分成了五个层次:陌生客户、准意向客户、意向客户、准客户、(成交)客户。为了在管理中方便,我们用EDCBA来表示。为了对这些客户有一个明显的界定,我们分别给他们做了个定义。
漏斗第一层,是E类客户,即陌生客户。在三四级市场,我们需要通过大面积的陌生拜访获得足够多的意向客户。在某一行业我们做过测算,在三级市场,如果是100个E类客户,最终会有2-3个会成交,成为A类成交客户;如果是四级市场会有15个客户会成交,因此,陌生客户的拜访数量决定着成交客户的数量和质量。
在对招商行为管理规范时,需要考察漏斗第一层的陌生客户数量,有很多销售人员在跑某个区域时候,可能一上午跑了5个客户一下子就出来两个意向级别在D(准意向客户)以上的意向客户,就放弃了继续寻找机会,这是不正确的,在没有签约打款前,要有足够的意向备份,因为客户从E类到A类往往有20天以上的沟通谈判周期。一旦20天后,这两个意向客户没有成交,还要回来进行重新的陌生拜访,要花掉两个谈判周期。而另一方面,如果对陌生客户的拜访数量少了,达不到调研竞争对手和市场的目的,对于后期制定区域运作方案也是不利的。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量大、被拒绝、辛苦,对一个稍微发达的80万人口以上的县级市城区进行陌生拜访,需要30公里左右的路程,如果是通过步行的方式可想而知劳动量有多大。在进行陌生拜访前,对E类客户的群体是有界定的,哪几个群体能够快速产生意向客户是有规律的,哪个群体的意向客户质量好也是有规律的,可以说E类客户影响着客户的转化率和质量。
第二层是D类(准意向客户),对于一个成长期的和刚刚进入成熟期的行业来讲,每10个陌生客户拜访会有1个D类客户,当然,我们所说的准意向客户是尚未经过我们筛选考核的。经过第一次陌生拜访,不会轻易的将目标客户定位意向客户和准客户,这就是为什么把客户定为准意向客户,往往经过第二次才能确定。在第一和第二层,招商漏斗向下的渗透率如果达到10%,说明用人员招商地面推进的方式是有效的,否则就要对招商策略和销售管理进行重新诊断了。
第三层是C类(意向客户),具有清晰品牌战略的厂家,往往都会对意向客户进行考察,通过政策会设置一些门槛,如保证金、首次提货、店面面积、是否专营等,这样会把一些实力、能力、思路不到位的客户筛选掉,而同时把一些虚假意向的客户打回第一次层成为E类客户。而从D到C的关键词是:筛选、虚假意向。进入C类客户后,对于销售人员的能力就提出了要求,就是鉴别客户。到这一层的渗透率,达到4%以上才是成功的,即100个陌生拜访,形成4个意向客户。
第四层B类(准客户),当意向筛选完毕,就开始进入了深度沟通阶段,这个阶段的焦点就是合作谈判和合作后的区域市场运作,谈判的焦点主要是代理区域、保证金、价格、首次提货、年度任务、返点、售后、广告支持、进场支持、分销支持、专卖支持等。成熟的公司基本都是公司硬性的东西,业务员实际执行中,个人的可操作空间很小,关键是解释清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而发展型的公司,销售人员的可操作性可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通过不断的与主管沟通,确定某一些条款。需要注意的是,在B类准客户的范围内仍然会有一些假的,可能是竞争对手派过来摸底的,可能是想把这个品牌放在手里进行打压的,这一类客户被我们的销售人员称为“装B”客户,做好鉴别。这个阶段关键词是:谈判,市场运作。这个阶段漏斗的渗透率是3%以上才是成功的。
第五层是A类(成交客户),漏下来的客户就是成交的,但只要没有打款到公司的,就不能放松警惕,经常会出现“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情况,因此在合同上,我们往往都有一条,在规定时间内未打款的,合同无效。而很多销售人员也是将这一步分成几步走的:签合同,交定金,打款。这一环节的渗透率2-3%才算成功。关键词是:现金。这一阶段,很多销售人员的思想会有所懈怠,认为终于签约了,可以好好庆祝一番了,让销售人员放松是可以的,但要有个度。没有铁打的业务员,从市场拜访阶段到签约,一次次的沟通,欢乐、沮丧、放弃、泪水等都有,给业务员心情放个假,准备下一场战斗。
这个阶段的合作往往也是很融洽的,钱到公司了,货还没到,经销商没有发现那么多问题,没有发现现实与期望可能存在的差距,销售人员一边给经销商打预防针,一边商讨市场运作方案,这仅仅是合作的开始,因为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区域市场运作。

销售漏斗对销售是个很好的管理工具,几乎将所有销售管理环节都拿进来了,通常的渠道管理是针对合作客户,而销售漏斗将渠道管理提到了合作之前,很多销售管理软件的理论模型也是销售漏斗。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到销售人员的反感,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销售行为被公司完全监控和管理,所以在推行销售漏斗要适度的运用,下面再说一下如何使用销售漏斗中的几种管理。
目标管理:传统销售管理仅仅是对A(成交客户)的关注,制订考核制度是关注A类客户的数量和质量。这里有个现象,当A类客户出来的时候,是个结果了,只能用来考核,还怎么管理。而销售漏斗则将目标进行了分解,由原来的一种目标分解成了五种目标,由过去对一个目标的关注转到对五个目标的关注,除了关注各个阶段的数量外,还对E(拜访客户)进行界定,哪一个群体产生的A(成交客户)数量多,哪一个产生的A(成交客户)的质量好,都要关注的;关注D(准意向客户)和C(意向客户)的意向强弱,在实际操作中,对D和C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具有几个条件的是D,具有几个条件的是C都有说法;B(准客户)A(成交客户)的质量,无论何种公司,招商的过程中,都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说的客户质量,其实,质量的高低也是营销战略的一种体现。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做销售预测,通过未成交客户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很好的预测出下一个周期的销售目标。
过程管理:等结果出来了,只能进行评价了,能协助销售人员开拓市场的是过程管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企业不用打广告的方式招商了。广告一打出去,直接出结果,无法监控销售过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过程管理,能更快的发现市场的真实情况。
时间管理:销售人员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很少,大多都在3-4个小时之间,管理差的公司,销售人员有效工作时间甚至只有2个小时,当将目标分解开以后进行了过程管理,企业自然会想办法实现时间的管理,否则是无法完成EDCBA的数量和质量的。
表格化管理:引入表格化,有了管理工具,管理自然就简单一点了。前几年用打印的日清表,后来用电脑输入,现在一个手机终端可以将数据录入,主管直接通过后台终端查看批复,如果个别公司在引入阶段,无法使用CRM的情况下,则可直接用打印的日清表,销售人员填写完用手机拍照,微信上传,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情绪管理:主管通过几天的表格查看EDCBA的数量和质量,当发现渗透率比较小时,就会发现销售人员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工作会懈怠,直接主管要疏导分析;当销售渗透率比较大时,销售人员认为胜券在握,易骄傲,骄兵必败,主管要注意提醒。
团队管理:陌生拜访和客户谈判对销售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跑业务的靠的腿勤,谈业务靠的是脑子,做业务靠的是实诚,一个人很难同时具有这三个优势,如果通过团队配合的方式,会让工作的效率更高。
那么,说了这么多,销售漏斗到底是管什么的:对销售团队的管理是表象,真正的是管信息的,管线索的,管销售意向的,管的是从E到A的变化。随着网时代的来临,地面推进的销售方式正在被互联网冲击,但是销售信息的抓取和意向递进仍然可以用漏斗来分析,这个时候可能根本就无销售人员可管,但漏斗的生命力依然在呈现。
都在谈大数据时代,销售漏斗就是对大数据分析的利用,传统和互联网思维模式是相通的,怪不得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伪命题。现在,销售数据分析,从漏斗开始吧。(南京文德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