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5年,药品市场在医院渠道上的贡献率在不同地区差距颇为之巨大,从8.6^%到最低的0.3%,医院渠道药品市场分化趋势严峻。
下表是24省在医院渠道(≥100张床位)2015年药品销售金额的占比情况,也包括各省对mnc(跨国企业)及国内企业的贡献,基本上能反映出全国药品销售结构。

药品市场份额,与各地的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息息相关,从这三个维度分析,我们可以把全国市场划定为四个级别。
一类市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
这6个省市,典型的中国高富帅,不仅经济总量名列前茅,同时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上也有很大优势,如广东、山东是中国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北京,上海的医疗卫生水平全国首屈一指,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高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因此,6省市的药品销售量占全国43%,成为药品销售的第一梯队,实属必然。
此外,6省市中,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是外企在中国的核心市场,贡献度分别高达11.6%/11.5%/10.3%/7.5%/7.4%,占比合计48.3%,再加上山东市场,6省在外企的贡献度已经过半(54.2%)。国内企业在6大市场集中度虽然没这么高,但也接近40%,值得重视。
二类市场:河南、四川、河北、湖北、辽宁、湖南
第二梯队有一个共同特征:人口大省,并且都是人口输出大省,同时经济水平处于全国中游,两个因素一叠加,医保资金必然紧张。因此,6省2015年出台的药品采购方案,无论是药品质量层次划分,还是对于限价、竞价规则的设定,都相对苛刻。并且采购方案出台几经波折,要么迟迟不发(河南、河北),那么变来变去(四川、河北、辽宁),或者,干脆在2015年年初开启了全年惨烈的降价大门(湖南)。
二类市场药品销售占全国的24.7%,其中,外企和国内企业各自的占比就很有意思,二类市场在外企盘子中的占比为18.1%,但国内企业这一数据高达27%。两个数据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企业在人口大省上享受了人口红利(河南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四川的华西医院两家超级医院都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的),而外企似乎更喜欢在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都发达的区域获得回报。
三类市场:黑龙江、福建、重庆、云南、天津、安徽、江西、吉林
第三梯队分布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特点。要说有,就是人口数量一般,经济水平及医疗卫生水平一般(除天津)。天津及重庆两个直辖市与其他省份同处于第三梯队,也不奇怪,直辖市中京沪两市是超级市场,天津与重庆的经济水平和医疗集中度都难以望其项背,与第二梯队的人口大省相比,人口数量上又少了很多。但两市还是具备一定的医疗资源,其中由于天津外企也不少,3.2%的贡献度在外企圈里也不算低。福建的经济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福州、泉州和厦门三地,因此外企在福建的份额为3.9%,符合了其对资源集中度高的偏好。
三类市场的8省,全国/外企/国企的药品销售占比上高度一致,分别为19.9%/19.1%/20.2%,反映了这一类市场在人口/经济/医疗水平三个维度上既不突出,也不太落后的基本状况。
四类市场:新疆、内蒙、海南、宁夏及其他省(区)
这一类市场几乎都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少,医疗卫生水平不高,药品销售的贡献度有限。因此,很多厂商都将此类市场外包出去,或仅在其中的重点城市,如西安,形成为西北市场(陕甘宁青新)提供学术和销售支持的据点。
2015年医院渠道药品市场分为四阶梯,2016年是否有缩小差距的趋势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