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作为集生物医药、机械化工、信息通讯等科技大成的食品药品产业,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经营形势日趋复杂,与之相对应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也必须迅速实现专业化、科学化转变。
目前,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化食品药品审评员、检查员制度。但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且进展缓慢,不仅没有职业化的审评员、检查员,各级监管机构现有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发展进步。
专业化迫在眉睫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承担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明显区别于普通商品的市场秩序管理,这种选择的本身就是为了满足监管专业化的需求。因此可以认为,专业化是现代食品药品监管与生俱来的特征之一。食品药品监管涉及大量复杂的技术规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工作经验,非经专业的系统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胜任。
因此,从监管有效性来看,专业化既是必要前提,也是重要保障。所谓专业化,就是要求从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医药、生物、食品、机械、法律、信息等专业教育,通过严格的专业水平考核,完成一定期限的实务训练,从而具备从事监管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
从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历史来看,监管队伍的专业化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目标。自国家组建药品监管机构以来,专业人员比例不断提高,到2012年年底,在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前夕,各级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比例达到了52.3%,大学以上学历人员比例高达70%。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还设定了“到‘十二五’末各级药品监管队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75%以上,药学、医疗器械、医学、法学等相关专业人员达到75%以上”的具体量化目标。但事与愿违,随着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的取消和新一轮监管机构改革的完成,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2015年年底,县级以上监管行政机构中,食品药品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已经下降至26.8%,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也降至62.5%。专业人员比例的急剧下降,导致地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无法实现,相关法规制度难以落实,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极大削弱。无论从科学规律来看,还是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前监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职业化势在必行
欧美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也表明,从专业化到职业化,是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路径。所谓职业化,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职业行为提供有效保障,并明确相应的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约束规范。而职业化制度安排,至少应包括职业资格制度、职业培训制度、薪酬保障制度和职业道德约束机制。有了合适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从专业化向职业化的转变。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有专职检查员5000多名,专职审评员4500名;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有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3500多人。专职检查员或审评员已成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主要构成。这些专职人员入职门槛高、薪酬待遇好、专业能力要求高、职业道德约束严格。专职检查员和审评员一般需要具备药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相应专业学位和多年工作经验。人才选拔通常经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严格考核和背景调查。健全的分级管理、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薪酬等制度安排有力地保障了监管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为欧美发达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的专业化、科学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比之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职业化建设还远未起步,专业教育、人才选拔、实务训练、薪酬保障、职业道德约束等制度都尚未建立或完善,专职检查员、审评员严重缺乏。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预期,仅有的少数监管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也在纷纷“逃离”收入低、压力高的监管工作岗位。如不尽快建立职业化制度,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将在“人才荒”下左支右绌,难有作为。
2016年3月17日,全国“两会”授权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专栏中提出:“要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这对于在人才困境中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而言,不啻是一场及时雨,苦苦期盼之下,监管队伍职业化建设终于摆上了议事日程。但愿规划蓝图早日成为现实,愿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管职业化队伍建设早日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