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被誉为“医改先锋”。从县医疗共同体,留住基层病患,药品“带量采购”,挤压回扣水分,到临床路径管理,安徽的探索,三剂“猛药”的实施又将对医改格局产生何种影响?
县域医疗共同体:留住基层病患
医共体瞄准的靶心是利益模式。据了解,85.5%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医保基金,以及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按照人头预先打包支付给医共体,医共体内的成员单位负责承担辖区居民的当年门诊和住院服务、必要的转诊以及其他医保报销,县外住院病人的报销也从医共体包干的医保中支出。如果透支,医共体成员就要填补亏空,如果有结余资金,也归医共体自行分配。
这意味着,医共体成员单位必须同心协力将病人留在县域内、留在基层看病,才能降低医疗费用,结余更多医保资金供成员单位分配。
安徽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向本刊记者评论说,与以往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行政上的对口帮扶不同,医共体的核心是用医保基金将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甚至包括少数医保定点的民营医院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此前,各家医疗机构几乎只管治疗,而在医共体模式下,为增加医保结余,让居民少生病、不生病成为各成员单位的迫切需要。
药品“带量采购”:挤压回扣水分
所谓“带量采购”,就是多家医院联合起来“团购”药品。由于采购量大,医院要求药品批发企业在省级招标价(挂网价)的基础上打折。这样一来,医院执行药品零差率后的药品收入损失就可大幅减少。
药品“带量采购”的核心目标指向的是临床回扣空间。安徽省卫计委药政处处长周涛向记者解释说,以往是药卖得越多,医院和药企各自获利,实行零差率后,医院无利可图,而“带量采购”让药企和医院开始博弈——医院方向药企砍价,药企的利润减少,给医生回扣用于临床促销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一来,临床大处方就会得到遏制,临床用药将更加科学合理。
数据表明,药品“带量采购”掐住了药品的关键——2016年1~7月,安徽省医疗机构中标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而“带量采购”又降了15%左右,节约费用约18.6亿元。
对普通百姓来说,药品“带量采购”后,他们从医院拿药依旧是先前药品零差率的价格,但是,很多患者却发现,医生开药越来越“抠门”了。
药品“带量采购”对理顺医药价格也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国药品市场长期处于畸形状态——即药品并不是靠其疗效和质量赢得市场,而是回扣越多的药品越畅销,而药品“带量采购”无异于撬动了原本坚不可摧的医院药企同盟。这就让人看到了从单纯“降药价”到最终“降药费”的希望。
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县医院质量
于德志认为,实施临床路径,能加强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风险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患者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
2016年一季度,75家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人占出院病人20.29%,药占比下降9.69%,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医患纠纷明显减少。
据本刊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安徽就曾大力推进临床路径,但因效果不理想而一度搁置。由于基层群众渐渐不信任传统的、非标准化的诊断方式,临床路径才被再次提上日程。
2014年9月,安徽省在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宁国、太和等6家县级公立医院再次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以太和县医院为例,较2014年同期,该院2015年的出院患者增加5%,平均住院日降低0.9天,出院患者次均费用降低12.4%。
于德志表示,以坚持省级层面系统设计、尊重医学和市场规律为核心,以强化医疗服务质量与病人安全为核心,安徽医改的“组方”取得可喜成效。“安徽医改也并非立竿见影,但正是由于循序渐进的科学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因此,安徽医改未来的长期效果将更值得期待。”于德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