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在研究抗体偶联药物(ADC)国内进展时,隐约看到了PD/L-1药物的身影。
ADC已经是全球新药开发大热点
2000年,辉瑞首Mylotarg获批上市,这是全球首个ADC。但此后ADC市场反而进入一段漫长的沉寂期。数据显示,Mylotarg增加死亡率,2010年6月该药被撤市,ADC进入短暂寒冬。
只到2011年,Seattle的Adcetris上市,使ADC市场开始回暖,2013年罗氏的Kadcyla上市,又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2019年、2020年,有6和新ADC获批上市。

而随着不断利好的临床试验数据传出,全球ADC开发热度,已不亚于PD/L-1药物。
阿斯利康、吉利德、默沙东、GSK等各大豪门企业,不敢怠慢,跑步进入赛道。
今年9月,吉利德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默沙东与Seattle Genetics达成45亿美元合作协议。吉利德看重的是Immunomedics公司以Trodelvy为代表的一系列ADC药物。
默沙东的交易标的,其中一项就是靶向LIV-1抗体的ADC药物ladiratuzumab vedotin。
早些年上市的两个产品,已经取得可观的销售回报。
Adcetris由武田和Seattle共同销售,2019年武田销售4.8亿美元,Seattle在美国加拿大市场销售6.3亿美元,总销售超11亿美元。

罗氏的Kadcyla 2019年销售近15亿美元,保住罗氏在乳腺癌领域的龙头地位。

中国热
和PD/L-1药物热潮一样,ADC药物的开发热潮必然传导到中国。国内的企业、资本已扎堆进入ADC领域。
数据显示,全球已有200多个ADC在研和上市药物,中国排名第二。

国内已有ADC产品相关临床申请超过30个,申报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兴的创新药企业,典型代表是刚刚在港股上市的荣昌生物,凭借即将上市ADC纬迪西妥单抗(RC48),首发当日股价大涨35%,市值超过350亿元。
另外,还有百奥泰生物,美雅珂生物,多禧生物等创新药企业,因华丽的ADC产品线,受到资本热捧。
第二类是有研发实力大牛企业,如恒瑞医药,科伦制药等都已自主开发ADC药物。
第三类是通过授权合作等方式,快速引进产品的企业。如三生制药和韩国Alteogen合作,引进ALT-P7。复星医药与美国Ambrx公司合作,计划开发ARX778。
可以预见,国内PD/L-1市场的今天,就是ADC的明天。
有人说PD/L-1市场已经过热,泡沫太多,将会成为资金、创新药公司的“屠宰场”。
诚然,这个市场最终只是少部分玩家的盛宴。O药、K药、恒瑞、信达等先行者已瓜分大部分市场,后来者难有超车机会,最终被无情的市场“屠宰”,甚至被扼杀在摇篮里。
但我们不能嘲笑、冷落这些失意者。正如一场马拉松比赛,参与者众,但获奖者寥寥。我们在祝福胜利者的同时,也要感谢所有参与者,正因为众多人的参与,才能激发优秀者的斗志,跑出更好成绩,也让这个马拉松赛事更有影响力,让所有参与的人觉得更有意义。
创新药开发也是如此,虽最终仅有少数人胜出,但所有的参与者都值得敬佩。
PD/L-1、ADC等热点药物开发,就是一个大的创新药“练兵场”,因为众人的参与,才能调动广泛的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积累经验,锻炼人才队伍,促进行业整体发展,为发现下一个热点而练兵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