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内传出,第五批国采相关会议将于4月15日召开,其中,高值医用耗材国采将有新动态,据悉,关节类耗材集采方案正在征求意见。这意味着,第二批耗材国采即将开启。
3月11日,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部分高值医用耗材医院采购数据填报的通知》,拟于2021年3月13日0时—2021年3月23日24时开启相关数据填报工作。
填报的品种范围为骨科耗材,包括: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高值医用耗材(含线上采购和线下采购)。
其实骨科耗材纳入国家集采早有苗头。
2020年11月25日,一份国家医保局《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在业内流传,根据通知,各省要在2020年 12月31日前完成第二医用耗材清单与本省平台医用耗材的对比关联工作,并完成 2020年数据上传。
文件显示,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主要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六种高值耗材。涉及产品信息1万余条,具体到规格型号约32万条,同时对第一批血管介入类、非血管介入类、起搏器类、眼科类产品进行增补。
从上述六类品种来看,心血管类、骨科耗材类是高值医用耗材中销售额最大的两个板块。其中骨科耗材中,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涉及国内上市公司数最多,包括爱康医疗、大博医疗、春立医疗、威高股份、微创医疗等公司。目前该领域市场份额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集采或大幅提高国产品牌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财说
2020年11月9日,第一批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10个产品中选,涉及山东吉威、易生科技、上海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8家企业,据了解此次中选产品中位价700元左右。首年意向采购总量为1074722 个。意向采购量由联盟地区各医疗机构报送采购总需求的80%累加得出。

除了耗材的国家集采,另一方面,各省及、联盟集采也在陆续展开。2021年3月25日上午,京津冀“3+N”联盟冠脉扩张球囊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公布。
此次联盟地区冠脉扩张球囊价格从均价3401元下降至319元,与2020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0%,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0.7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88.97%。共有31家企业的72个产品中选,其中28个外资企业产品,44个国内企业产品。医疗机构临床常用的主流产品全部中选,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9.42亿元。430家医疗机构作为采购主体积极参加,首年意向采购量达到31.5万个,占医疗机构需求量的80%。
此外,全国已有26个省份对人工晶体进行带量采购。2020年12月,江苏省完成了第四轮耗材联盟集采,在采购支架、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后,目标品种为干式胶片和吻合器,价格降幅达50%至96%。同样,贵州、重庆、云南和河南四省联盟开展吻合器、补片、胶片3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超过60%。湖北省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价格也有同等程度的下降。
据德勤研究统计,目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较大,且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6290亿元,较2015年的3080亿元翻了一番。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对医用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盒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机器等一系列医疗器械的需求迅速激增。因此,2020年医疗器械行业收入预测将跃升至8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自2015年以来,该行业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近几年的增速一直超越GDP的增速。
我国目前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2.6万家,小规模生产企业激增。2019年,医疗设备主导了医疗器械市场,占据了近57%的市场份额,其次分别是高值医用耗材(20%)、低值医用耗材(12%)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IVD)(11%)。
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价格敏感度较低的高值医疗器械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集采结果的逐步落地,医院转向报价更低的国产制造商采购,国产制造商也因此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影像和体外诊断(IVD)等细分市场领域中尤为如此。
从某种角度来说,集采或许给一些国产器械耗材企业带来了一些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