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联盟集采已逐渐走向常态化,目前已有广东16省联盟、京津冀3+N联盟、内蒙13省联盟、河南12省联盟、陕西10省联盟、六省二区联盟、“四川7省联盟等省级联盟开展耗材采购,涉及品种包括人工晶体、球囊、骨科等。而骨关节国采即将开启!
13省际联盟冠脉导引导丝:平均降幅60.89%,最大降幅77.29%
日前,全国13省际联盟冠脉导引导丝集中带量采购申报信息公开大会于7月15日已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拟中选产品包括13家企业(其中进口企业7家、国产企业6家)、44张注册证下的985个规格的产品。拟中选产品均价从1510.16元下降到590.58元,平均降幅60.89%,最大降幅77.29%。
据了解,价格方面中标导丝单价,由过去市场一千多元/每根直接下调到小几百元/每根。若以每台手术平均两根的使用量,仅此一项至少为病患减少每次2000元的直接费用。
据悉,此次中标的产品,今年9月起将在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13个省区,陆续由厂商直接进入医院。
根据此前发布的集采文件,冠脉导引导丝首年意向采购总量为362422根,由联盟地区各医疗机构报送采购总需求量的80%累加得出。在议价分组上,按照首年意向采购量将申报企业分为2个竞争组。
其中,大于等于首年意向采购总量1%的企业分为第一组,小于首年意向采购总量1%的企业分为第二组,组内排名则按照中选价格由低到高排序。从中选结果来看,第一组有7家耗材厂商中选,包括深圳市顺美医疗、湖南埃普特等;第二组有6家厂商中选,包括苏州茵络医疗、北京天地和协科技、乐普医疗等。

12省际联盟骨科创伤类:平均降幅88.65%
此外,今年7月20日,豫晋赣鄂渝黔滇桂宁青湘冀十二省(区、市)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采购办公室召开带量采购申报信息公开大会,并顺利产生拟中选结果。最终价格平均降幅达88.65%。
据悉,本次12省联盟集采,共有71家企业的20751个产品拟中选。涉及的采购产品分为三类:普通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锁定加压接骨板及配套螺钉和髓内钉及配件。
其中,普通接骨板系统价格从平均4683元左右下降至606元左右,平均降幅87.05%,最高降幅95.54%;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价格从平均9360元左右下降至987元左右,平均降幅89.45%,最高降幅95.78%;髓内钉系统价格从平均11687元左右下降至1271元左右,平均降幅89.12%,最高降幅95.52%。
关节类耗材需求量大,集采势在必行
另据了解,创伤类骨科耗材广泛用于成人及儿童上下肢、骨盆、髋部、手部及足踝等部位的病理性、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需要等外科治疗,产品包括髓内钉、金属接骨板及骨针、螺钉等内固定系统及外固定支架等。这类耗材用量巨大、单价贵、金额高,群众对费用负担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
据《Eshare医械汇》报道,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省联盟开展骨科创伤产品来看,创伤产品近期大概率不会快速入围国采,前期将以各个区域联盟集采,加上后期价格动态调整为主。但随着逐个区域的集采落地,万众瞩目的骨科创伤或将最快在今年年底成为国采的下一标的。
尽管目前标准化程度高的骨科关节已进入第二批国采。目前关节领域国产化水平偏低,外资企业捷迈邦美、史赛克、强生、施乐辉占比74%,而国内人工关节销售额最大的企业是威高骨科、爱康医疗、春立医疗三家上市公司。其中2020年威高骨科实现收入18.24亿元,是国内企业龙头。但国产总体明显处于劣势,集采将有利于关节领域龙头企业快速占领国内市场份额。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5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7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80%患有此病。根据唯医骨科数据,2018年我国关节置换例数58.81万台,其中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分别为39.65万台(国产占53.91%)和19.16万台(国产市场份额小于30%)。
另外,据《中华骨科杂志》6月16日发表一篇题为《关节外科的未来》的论文中提到:2019年我国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已经超过了90万例,且仍在以接近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目前国产人工关节价格从几千元到万余元不等,其中陶瓷髋关节(尤其是粉陶)价格较高。可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无疑对医保基金造成了较大压力。那么,人工关节被纳入集采,也是势在必行。
随着集采的推进,可以预见,骨科耗材市场将迎大变局,对于企业来说,短期阵痛难免,要做的就是精确计算成本,做好以量换价的心理准备,后续更多地投入创新,并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