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苦药价虚高久矣。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在化学药、生物药和耗材行业中存在,在中成药行业中也不例外。
去年至今,多个中成药产品陆续涨价,包括太极、同仁堂、九芝堂等知名药企都宣布将旗下中成药产品调价,调价幅度在6%-30%不等。其中,安宫牛黄丸甚至涨到860一颗,网友直呼“飞天救命丸”。
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涨幅在10%以上的110个常用品种中,涨幅超过100%的多达21个,涨幅在50%-100%之间的25个,30%-50%之间的33个,10%-30%之间的31个,超过35个品种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从最初的化药集采,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剂集采,再推进到中成药集采,逐渐扩面,对药价的调控力度和范围也越来越深入。
近日,由湖北省牵头的19省联盟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共有157家企业的182个产品参与报价,采购规模近100亿元,这标志着集中带量采购改革首次拓展到中成药领域。这将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哪些新气象?中成药集采价格是否达到预期?
此次中成药集采,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中选率达62%,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最高降幅达82.63%。此次中成药集采涉及品种均是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品种,包括血塞通、血栓通、银杏叶等多个中成药大品种。
具体来看,北京同仁堂的活血止痛散基准价格为37元,拟中选价格为30元,降价幅度为18.92%,昆药集团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降价54%。银杏叶产品组不同规格有多家药企中选,部分产品降至一毛钱以下,以河北天成药业银杏叶片(0.20g(含总黄酮醇苷9.6mg、萜类内脂2.4mg))为例,1.96元/盒共24片,每片约8分钱。
此外,双黄连口服液等主流中成药产品,以及参麦注射液等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也大多中选。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本次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结果达到了预期。
“临床上常用的品种和常用的品牌都基本中选,而且量价又挂钩。绝大多数临床上常用的产品,特别是采购量大的产品,都达到了相当大的降幅,真正价格高的实际上采购量又很小。这一次的集采组织方还会进一步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优先使用、优先选择、优先采购这些中选药品。”蒋昌松说。
根据19省联盟年度需求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26亿元。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表示,既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低的药价,也要净化行业环境,让药品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属性。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学部主任吕永宁看来,此次集采惠及更多患者。“有利于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中成药集采难,已经是业内共识。因为中成药有其特殊性,开展集采颇有难度。首先,中成药一般是根据千百年流传的经典名方制作而成,在质量、疗效等方面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其次,中成药独家产品多。因此本次集采方案备受关注,方案具体包括:合并通用名采购、入围采用综合评分、引入医疗机构认可度指标等。
湖北省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朱小平提到:“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考量了企业的市场供应能力、医疗机构的覆盖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还有本次现场报价自身的降幅,让老百姓平时用到的一些主要品种在这次招标中基本不被淘汰。”
此次集中带量采购,有人认为中选价格结果平均降幅超出30%预期,还有两个产品降幅达80%,不利于中成药长期发展;也有人认为42%的平均降幅“太温柔”,未挤干水分,有产品个位数降幅中选并不合理。蒋昌松表示,开展药品集采改革的目标绝不是单纯为了降价,更不是降幅越大越好、价格越低越好。
蒋昌松说:“价格降幅只是带量采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肩负着需求引导供给,引导高质量发展,让中小企业甩掉包袱,重新出发。每家企业即使生产同一个品种,采购的原材料不同,加工工艺不同,市场预期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作出不同的价格降幅决定是合理的。”
集中带量采购就是要通过“招采合一”的办法,事先明确采购量,从而保证中选企业不需要过度营销就可实现销量,破除不合理销售机制对产业良性发展的阻碍,引导企业把精力集中到提升药品质量疗效上来。这无疑促进了药企健康发展,某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俊提到:“通过这样的集采,我们可以大幅降低营销成本,降低我们的费用,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创新和质量控制方面。”
据了解,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从最初的化药集采,推进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剂集采,再推进到中成药集采,构建出了全方位推进医药集中采购改革的“拼图” ,累计节约医保和患者支出2600多亿元。国家医保局表示,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让患者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