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明确将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北京作为首个落地的省市,明确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3月26日正式执行。
2月21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调整。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该政策将于3月26日正式落地。
从公布的明细来看,16项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的辅助生殖技术的项目价格从180元到五千余元不等,其中价格最高的技术项目为5050元/每个胚胎的胚胎单基因病诊断。项目类型则涵盖人工授精、胚胎的移植与培养等多种服务项目。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具有辅助生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15家,包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北京家圆医院。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其渗透率与增速或将超出市场预期,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500亿。
近年来,受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国不孕不育率持续攀升。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联名发布了《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国内不孕不育患者人数将超过5000万,中国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18%左右。
不过虽然需求量不断提升,但是费用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辅助生殖渗透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辅助生殖技术渗透率国内仅为7%,远低于美国同期的30.2%。
业内人士认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将大大提高辅助生殖市场的渗透率,该市场的增速或超预期。
此前锦欣生殖的招股书中显示2018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52亿元,预计2023达到约500亿元,年复合增长 14.5%。不过机构分析数据更为乐观,平安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空间超过680亿;东兴证券则认为,辅助生殖的相关潜在市场空间高达3211亿美元。
国家医保局:将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对于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其实也早有迹象。
2021年9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81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同时,在诊疗项目方面,我们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此次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也是国家医保局前述表态之后首次落地。但北京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之后,后续会不会有更多的地方跟进?
有业内人士认为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必然趋势,但是对部分省市而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具备更为完善的条件。
此前在2020年5月,四川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四川省省本级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辅助生殖”不纳入职工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2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请求不孕不育纳入医保,请求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对此,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回应称:“在当前情况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还是立足于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着力满足基本医疗需求,还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辅助生殖类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