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批食用过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涌入各地医院进行筛查,结果造成部分地方儿童医院、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为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已积极行动起来,一张基层筛查大网已铺开—— “现在已经开始由乡镇政府定期、定点、划区组织有需要的群众参加筛查。”河北省景县王千寺医院的曹福鑫医生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随着该省卫生部门迅速在全省推行问题奶粉患儿“村排查、乡初查、县接诊”制度,这两天的工作非常有序。 大医院压力得以缓解 日前,各地卫生主管部门纷纷下发通知,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排查“问题奶粉患儿”。以北京市为例,其通知要求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辖区内有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进行入户走访与登记,按要求填写《儿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家庭访视表》,做到100%的入户走访、入户宣传、入户登记。同时需做好对就诊儿童进行尿常规(肉眼或镜下血尿)及泌尿系统B超的筛查工作,对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异常者,要就近转诊到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医院进一步确诊。 有专家指出,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参与排查首先是出于对群众健康负责的考虑,希望做到100%初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社区医生对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都能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医院面对的服务人群来自不同地区。因此社区更容易在发现同类病例时,结合患者的背景情况做分析。此外,将定点排查医院的患者向基层分流也是该举措的重要作用之一。 回顾“问题奶粉”曝光的第一个星期,各地卫生部门迅速将本地“王牌”医院设定为定点医院筛查患儿,家长们也都领着孩子涌向各大医院,各地大医药就进入了超负荷运转时期,不少大医院的医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筛查工作应该得到基层医院的支持,让整个三级卫生网络运转起来。 据记者了解,媒体公布问题奶粉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分管副区长李珺亲自部署基层医院筛查工作,组织全区医疗机构迅速展开拉网式筛查,对82名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确诊后,立即采取妥善救治措施。 随着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诊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患儿陆续实现就近筛查,各地大医院的压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根据河北省卫生厅9月22日的数据,省会各大医院接诊量已由最初占石家庄市接诊总数的72.1%,下降至12.83%,接诊压力明显缓解。 压力的缓解,源于合理的组织工作,起初基层医院的排查工作也显得较为混乱。曹福鑫介绍说,9月16日新闻联播公布了22家问题奶粉厂家之后,就开始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卫生院来检查了,“由于我们这里的农民都习惯母乳喂养,因此喝奶粉的并不多,但是出于对自己孩子、家人健康安全的考虑,有很多群众都涌到卫生院进行检查。尤其是在之后传出液态奶也有质量问题后。最初的那个星期比较乱,多的时候一天就有几百、上千人涌到我们医院来进行检查。”曹福鑫说,不只是喝奶的孩子,有的比较大的孩子也被领来检查,甚至一些大人也要求检查,由于人数太多,很多人都是清晨出发过来登记,一直等到晚上才查完回家。 目前,河北省的基层排查工作是由各个乡镇的领导对所辖行政村分片包干,和乡计生、防疫有关人员一起,走村入户,详细了解每一个3岁以下婴幼儿的具体情况,并进行统计。同时还要求食用过问题奶粉的孩子必须首先到所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初步筛查。对筛查有问题的,再由乡镇卫生院开具证明,到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诊断。曹福鑫告诉记者,卫生院为患儿提供的B超和尿常规的检查,查出来的只是疑似病例,最终还要到县医院确诊。这种逐级上报的制度大大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压力。 “前哨”功能有待完善 住在石家庄市的黎小姐在住宅小区的公告栏里看到一则通知,提醒家中有3岁以下儿童的居民到居委会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登记备案。一业内人士称:“这是为了保证能对所有3岁以下的婴幼儿做筛查。”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陈育德教授表示,这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前哨”功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做的是调查辖区内的婴幼儿数据,并做初步筛查,同时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对居民做解释,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而待相关病患在上级医疗机构结束治疗,回到社区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要根据资料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不定期的健康指导。此外,专家认为社区做好宣传教育同样重要。 记者从石家庄市桥西区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在9月12日接到上级通知后,即迅速对辖区内567名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电话筛查(其中曾服用过三鹿问题奶粉的患儿有380多名),并对前来门诊咨询的320多名患儿进行尿常规检查,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一旦发现异常的患儿,及时转诊到上级指定的医院进行免费的复查和进一步诊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24日,社区已向上级医院转诊患儿156名。 为解除居民的过度恐惧和不安,中心主任王莉珉联系居委会主任和辖区内的宝宝妈妈进行健康宣教,并介绍了泌尿系统结石的有关注意事项,告知若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发热、尿液混浊、小便困难等现象应及时诊治。结石较小的患儿可通过多饮水,勤排尿等方法自行排出。结石大的可到医院免费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手段排出,如及时就诊,一般可以康复。另一方面,中心的责任医生还深入居民小区,针对问题奶粉进行健康宣教和粘贴通知,合理安排患儿到医院检查,并劝导没有出现症状的患儿尽量避开检查高峰期后再去检查,防止医院出现混乱现象。厦门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婴幼儿的筛查都在妇幼保健院,社区更多是借助疾控中心提供的材料进行宣教。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曼称,社区在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居民对奶类制品采取正确认知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新生儿母乳喂养指导。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晓东教授表示,此次筛查虽然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给了社区医生一个走近居民的机会。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积极走出去的社区之一,中心负责人姚汉金表示,在媒体上曝光奶粉事件的第二天,已有不少家长向中心询问奶粉的安全情况、肾结石的症状和治疗等相关信息。他们一方面根据中心掌握的辖区内3岁以下儿童名册,由责任医生上门对常住人口的儿童进行随访,另一方面则是积极跟居委会配合,对流动人口的婴幼儿做调查,并引导出现疑似症状的儿童到中心进行免费筛查。“事实上,我们中心的任务也相当重。目前已完成对220多名婴幼儿的筛查,发现1例结石患儿。”姚汉金如是说。 然而,在突发公卫事件中,患者扎堆大医院的现象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陈育德坦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个体系都尚在建设之中,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居民对社区的信任之不高,因而公共卫生的“前哨”作用仍相当薄弱。随着以后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完善,机构服务能力的加强,居民信任度也会提高,社区能发挥的公共卫生网底作用将更加显著,能更早发现各种流行病及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真正的“前哨”。 相关新闻 各地基层卫生机构展开筛查工作 浙江:推行社区责任医生网底筛查制度 日前,浙江省卫生厅已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社区责任医生网底筛查制度,要求全省3万名社区责任医生对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奶粉情况开展入户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建立全省食用奶粉婴儿数据库。省卫生厅将根据调查汇总情况建立相应的食用奶粉婴儿数据库,为下一步的检查救治工作打下基础。 另外,各社区责任医生还兼有对农村、社区进行宣传教育的责任,督促有喂养三鹿奶粉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及时带婴儿到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杜绝因情况不明而导致的婴幼儿死亡事件的发生。 上海:挨家挨户排查 日前,上海市卫生局向媒体通报称:该市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与全市2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儿童保健台账、计划免疫台账等掌握常住人口儿童数,挨家挨户开展排摸工作。由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儿童居住地比较集中,人员纷杂,各妇幼保健机构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采用电话联系、多次上门等方式进行排摸。通过排摸筛查,卫生部门对全市儿童喂养方式、喂养奶粉品种与时间、最近6个月内就诊情况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及时通知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到医疗机构就诊。 陕西:汉滨区实行日报告制度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在
“三鹿”牌奶粉事件发生后,区政府成立了“三鹿”奶粉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置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对已公布有害奶粉的知晓度,积极正面引导,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区卫生部门对筛查、诊断、救治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并要求区内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前来检查的婴幼儿及其家长,热情接待和服务,及时诊断,全力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区一院、二院、三院具体承担婴幼儿的筛查、诊断及救治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本辖区的筛查和宣传工作,筛查出有问题的,要动员并配合患者家属及时送区级医院诊断治疗。重症病患者及时送往市中心医院救治,确保所有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确保实现筛查、诊断、治疗、宣传全覆盖。 沈阳: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筛查 沈阳市卫生局要求各区县(市)卫生局充分利用CDC、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等资源,组成医疗队深入乡村、社区、家庭进行走访,搜索病例,做到全覆盖。同时,全市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婴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都开辟了专门诊区或诊室,开展院内筛查体检工作,就近就便提供筛查救治服务。对确诊病例的诊疗一律免费,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此外,从9月21日开始,市卫生局抽调专家,对三县一市和部分郊区的筛查救治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本站编辑:宋文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