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名医生之死刷爆了网络。广东一名退休医生陈仲伟在家中被其多年前的患者砍了30余刀,最终经抢救无效辞世。在魏则西事件之后,此事再度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乃至医疗体制的关注和热议。本该是战友的医患,为何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是谁在医患之间挖开了一道鸿沟?如果医生受不到保护,谁又来给患者看病?

悲剧:一名医生之死
5月5日晚间,广东省人民医院医生陈仲伟在家中被人砍成重伤。
据称,行凶者是陈仲伟20多年前的患者,陈曾为其做过和口腔相关的手术。前不久,该患者去医院找陈仲伟,称牙齿变色要求赔偿,并威胁陈的人身安全。
“没想到这次该患者直接尾随陈主任到其家中行凶。”陈仲伟一名同事称。据警方通报,行凶嫌疑人刘某已坠亡。
全身被砍30余刀,面部被砍伤,左腹部约15厘米伤口,可见小肠,上肢、大腿十几处刀伤,足后跟被斩断……
5月7日12时39分,在经过长达43小时的连续抢救后,陈仲伟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辞世。
陈仲伟医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深感震恸。7日傍晚,不少市民自发来到广州市的英雄广场,深切悼念陈医生。参加悼念的人几乎都带着蜡烛和鲜花,静静地排队,再将蜡烛围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心形。现场还有人用小提琴演奏着《送别》、《送战友》等曲目。不少人默默抹泪。
困惑:本该是战友的医患,为何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事发后,有媒体评论称,暴徒的每一刀不光砍在陈仲伟身上,更砍向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心。
这起暴力伤医事件,再次触动了行医安全这条社会敏感神经。近几年来,让医者流血又流泪的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有人做了不完全统计,单单在过去的4月份,见诸报端的医疗暴力事件就多达13起。
不断攀升的医患冲突,曾让医生护士戴上了钢盔,警察进驻了医院。2013年,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曾印发过《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在安保人员设置上,要求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来配备。
陈仲伟医生被砍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卫计委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联合行动,严密防范全省医疗机构暴力伤医事件发生。
有评论质问,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圣地,为何在光明照不到的地方,滋生出了仇恨?医患,本该在同一战壕中对抗病魔的战友,为何成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反思:医院,本不该是个种下仇恨的地方
一再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伤害的何止是几名医生,而是大批等待救治的患者。有媒体评论指出,对立,甚至用生命做赌注去对抗,并非医患双方所乐见。问题的本质是制度,虚高的医疗收费、钻营的制药厂家、为养活自己不得不考虑盈利的医院……在医患之间挖开了一道鸿沟,你迈不过来,我也跨不过去。
“如果医生受不到保护,谁来给患者看病?”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表示,“医生的工作需要非常缜密的思考,如果外界环境混乱,他们可能会变得畏首畏尾,甚至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样受害的其实是患者,尤其是后来的患者。”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医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只能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离开这个行业,只能助长“多做多错,索性不做;救人次之,自保要紧”成为医疗行业的“潜规则”,百姓们会放心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这样的医生吗?
事实上,医院,本不该是个种下仇恨的地方,甚至还应该带着些许温情。因为即便有生命在这里离去,也有很多生命在此降生,有更多人在这里找回健康。
需要反思的是,医疗纠纷救济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副主任王岳指出:“可以考虑尝试已经在部分地区试行的‘第三方行政调解机制’。规定一定数额下的医疗事故争议,一律通过司法局设立的‘医疗事故争议调处中心’调解,或直接向法院诉讼。公立医院无权与患者协商,患者自然也不会再缠着医院和院长了。”
或许,一名网友的话最应代表大多患者的心声:“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们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应该想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