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标数据网 > 医药新闻频道 > 行业要闻 > “聪明药”走红朋友圈 监管绝不能“糊涂”

“聪明药”走红朋友圈 监管绝不能“糊涂”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日期:2016/5/16 10:52:31

          近日据韩媒报道称,当地有家长给孩子注射“聪明针”。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传称,这种“聪明药”可以“提升认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

         “聪明药”盛行于微信朋友圈,折射几大盲区:其一是法律认知的盲区。依据《药品管理法》和《刑法》相关规定,我国严禁个人或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的企业销售药品。否则将面临依法取缔,没收违法销售药品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犯罪。滥用处方权,为没有处方的人提供处方药,或利用网络兜售假冒伪劣、来源不明的药品都属于违法行为。
          其二是监管的盲区。“聪明药”明显属于违禁药品,商家须获得食药监部门相关审批,但电商平台上无资质的“聪明药”却随时可见,网络商家夸大其词,将“聪明药”包装得天花乱坠,却对其副作用闭口不谈,实际上,一旦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就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甚至更严重的会出现神经错乱的情况。商家利欲熏心,相关监管何在?
          其三是民众用药知识的盲区。是药三分毒,医药专家也一再强调,滥用含有兴奋功效的药物,都会上瘾。后果轻则逐渐形成药品依赖,重则影响身体健康。
          家长圈热传“聪明药”凸显家长们的“高考焦虑”,为了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独木桥上抢占先机,一些家长绞尽脑汁,剑走偏锋。然而,滥用“聪明药”,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欲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选择服用处方药并非良策,且不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绝不止于高考一役,况且高考取得好成绩,更多的在于平时的积累和勤奋学习,指望用兴奋类药物来刺激注意力,提高一时的成绩,既鼠目寸光,还可能惹病上身,得不偿失。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让“聪明药”泛滥于朋友圈。有关部门要及时介入,强化监管,清除违禁药品,保障公共健康。同时,社会要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倡导饮食平衡、劳逸结合、适时锻炼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舒缓公众焦虑尤其是高考焦虑,全方位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合乎科学的聪明办法,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之道。

独家集采品种推荐 |
通用名 剂型 省份 基药 发布时间
硫酸氢氯... 片剂 山西 国... 2023-04-27
三清胶囊 胶囊剂 宁夏 2021-10-20
妇乐片 片剂 河南 2018-09-19
重组人干... 栓剂 广西 2016-11-09
稀戊二醛... 外用溶... 贵州 2022-02-26
布洛伪麻... 软胶囊... 广西 2016-11-09
盐酸氨溴... 片剂 广东 2022-02-10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网站更新公告 · 药监局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