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药行业的咨询师,笔者几乎接触医药行业的全产业链的企业,常常走在市场的最前线,因而也有众多的时间是和不同医药企业的中高层人员交往。最近,发现很多企业的中高层参加了一些关于政策解读的培训和论坛之后,好像政策带来的行业环境变更已经胸有成竹了,我深感不安,觉得有必要再次提醒从业者们,政策尚未落地,何来解决之道?
认清新医改的不可阻挡
截止到2016年已经是新医改推进的第八年,先后历经两任两任总理的亲自过问,这个是关民众健康与生命的行业,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不管如何规范都不过分,而且一定要认识到新医改的三步走不可阻挡,这一定是新医改认知和解读的基础,所有的遵从和预设,都必须从这一高度开始,才能够保持企业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尽管基层医疗的改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基础问题没有全面的展开,但是整体的方向无疑是清晰的;尽管医院的改革,同样依然在试点阶段,但是对于破除以药养医的决心无疑是明确的;尽管新医改的落地依然需要时间,但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网络和最终实现全民医保的放心和决心都不会改变。
绷紧政策这根弦
笔者曾对当前密集的政令进行过梳理,提出过“五政两常态”的主体政策:“五政”一致性评价、营改增、两票制、质量可追溯体系及医院零加成;两常态“自查成为常态”、“飞检成为常态”,除了“营改增”随着税幅的调整先行落地,“一致性评价”在不同省份落地进度不一,其余的政策基本上目前都处于悬而未决的境地,飞检依然在持续推进。
不管是政令多么密集都是在对行业进行规范,目前整个行业的基本状态毫无疑问是以规范和规整为导向,如果你的GMP和GSP尚未客观的完全达标或者仅仅是应付了认证,毫无疑问,当务之急就是落地政令的要求,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不是心存侥幸,或者对于行业的政令落地持过于乐观的态度。
要知道从GSK的受贿门到苹果皮的一地鸡毛,从医患对立的个案频发到危及孩子的毒疫苗,国家的密集政令绝不是形式主义或者走过场,一定认识到雷霆之势背后隐藏的治理决心和梳理行业的意志。
别把解读当方法
更要命的是,行业从政令密集出台之初的恐慌,使得围绕医药行业服务的衍生产业得以找到商机,整个咨询策划行业人头攒动,纷纷祭出杀招,有林林种种的培训班和论坛,煞有介事的在指点江山,仿佛他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一样,如同高考之前资深人士的押题一样,在游说着这整个行业,收取着或多或少的培训费,而且像歌星演唱会一样全国巡演,更重要的是也确实有着众多的受众。
各位,基于政策的现有层面,不排除可以大致预期出一定态势和方向,但是政策就是政策,在没有完全出台之前,解读也只是解读,千万不要把解读当着方法,毕竟民间的解读不能当着法律来用,不管你这个机构有多么资深和专业。
在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强化行业规范、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企业吨位是当下环境向未来环境过渡的方向,但也只是个方向,至于行业现有政令的落地和新生政令的频出,不是从业者们可以信口开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