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8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间只隔了2天,两个对市场、对行业举足轻重的国字头文件相继出台,可谓是万众欢腾,好评如潮。特别在中医药领域,两个“规划”更是引发了空前的关注。那么,这两个国家级“规划”到底说了些什么?对未来中医药产业和市场会产生何等的影响?且听达达君的一家之言。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中医药现代化”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立足国家层面多学科、所有领域的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有关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专门辟有“中医药现代化”的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达达君认为,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创新规划可以归纳为三大关键词:传承研究;技术突破;服务现代化。理论上要研究性传承,技术上力争关键性突破,服务上要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发展现代化大健康产业。
目标: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而制定的。《规划》首先明确了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有以下5项:
1.普及服务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2.支撑体系目标: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3.人才培养目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4.产业发展目标: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5.制度建设目标: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内容:九大任务和四大工程
《规划》的中心内容是九大任务——
1.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2.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3.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全面深化继承研究;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促进协同创新。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培养、聘用工作;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
5.弘扬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
6.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7.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8.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
9.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围绕上述任务,《规划》提出了四大工程的计划:治未病健康工程;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文化提升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
产业:中医药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在《规划》的总体目标中,“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已被作为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提出。在九大任务中,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具体内容包括:
1.健全标准,提高水平。要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常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施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2.重点开发,创制新药。要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形成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3.道地药材,规范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4.物流一体化,质量可追溯。建设一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
政策:中药饮片不受药占比和价格加成政策限制
在《规划》最后的“保障措施”里,明确提出要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具体有以下7点:
1.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
2.推进深化人事编制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
3.制定实施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4.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中医病种付费标准,鼓励将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部分中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
5.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
6.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
7.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的提法,却是实质性利好。
亮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养生保险产品
《规划》提出,在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方面,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
针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规划要求,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新建、托管协作举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规划》特别提到,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方面,要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