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固体口服制剂涵盖了多个独立单元操作,且在生产过程中多以批作为分割点,让整个生产变成间断非连续式的生产,对于产品的可控性和一致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常用的固体剂型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固体制剂在药物制剂中占比约70%,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过程使用类似的单元操作,如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包衣等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药物在体内溶解后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本文就固体口服制剂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及当前的现状作一定的介绍以及新生代连续化生产给行业带来的思考。
目前市场大部分的片剂都是通过制粒、干燥、胶囊填充/压片、包衣的工艺生产,下面就没一个独立的单元操作的特点及适用性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单元操作1干法制粒
因其无需引入水,对部分水敏感的药物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但干法制粒过程易扬尘,且颗粒整粒后可压性差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生产效率,从而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元操作2湿法制粒
相较于干法整粒,湿法制粒更适合大批量的生产,在固体制剂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湿法制粒生产过程以批次的形式进行,通常为一锅或几锅为一批。通过溶剂将粉末通过黏合或部分溶解的方式形成液体架桥,干燥后形成固体架桥,整粒后获得颗粒。其工艺过程特点为,设备参数少,只有搅拌刀转速、切刀转速和加浆速度等,但由于湿法制粒是一个不能精确控制的物料润湿过程,从而导致了批与批之间重现性较差。
单元操作3流化床一步制粒
随着固体制剂设备的发展,流化床可以满足在同一个设备内完成制粒和干燥的过程,从而减少了药粉的传递和曝露,降低了药品对操作人员的危害以及药品的交叉污染风险。同时流化床的制粒方式可以获得更高质量(流动性、可压性)的颗粒,且过程中工艺参数是可控的,其生产出的产品重现性更好。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流化床一步制粒方式有顶喷制粒、侧喷制粒、底喷制粒,生产人员可根据自身产品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制粒方式辅助提升产品质量。
单元操作4胶囊填充/压片
粉末或颗粒通过剂量盘或真空的方式填充入胶囊壳内,相较于压片过程,胶囊填充产能偏低,且需要胶囊壳作为包装材料,成本较高。但胶囊填充较压片过程,工艺难度更低以及减少了压片的后续包衣步骤,从而减少了单元操作和操作难度。具体的产品剂型选择应兼顾产品的性质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综上所述,传统的固体口服制剂涵盖了多个独立单元操作,且在生产过程中多以批作为分割点,让整个生产变成间断非连续式的生产,对于产品的可控性和一致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相较于传统的单元操作笔者认为连续化生产给制药生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以时间为节点来定义每一批批量,提高了批间的一致性,同时其大大的减少了成本、时间和技术转移的风险,其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生产有可能在同一设备上完成,不需放大过程或降低了放大过程的难度。但连续化生产是基于对PAT技术与生产设备完美的融合及基于药品自身特性的透彻研究,才能完成固体口服制剂从独立的单元操作至连续化生产的大踏步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