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接二连三的暴雨给燕赵大地带来阴郁的气息,全国人民目光不由自主的地移至该区域。雨水的影响正在逐渐散去。我们的注意力可集中到影响力更大更积极的京津冀一体化上。
去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称为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今年2月,发改委印发《“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统筹规划。
京津冀一体化包括全方位的一体化,其中包括医疗卫生。三地已签署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疾控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京冀唐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
医药卫生虽是三地一体化中的小小一隅,却对我们行业,尤其是当地药品销售会产生极大影响。随着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影响会逐渐显现。
政策一体化
医疗卫生一体化的前提,必须是有统一的顶层设计,从各方面入手推进一体化进程。三地已建立医疗卫生智库平台,在理论研究、政策建议、舆论引导、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三地已经开始互派干部异地挂职,未来的政策出台和执行层面会趋于一致。
医疗共同体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将会把医疗服务功能往外转移,尤其是河北地区。一般通过合作模式、共建共管模式、集团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模式、强势专科合作模式实现北京现有医院功能外移。
例如,北京派专家到河北定期坐诊、查房、手术、授课,开展高新技术项目;北京朝阳医院与燕达集团共建河北燕达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加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河北燕达医院引入北京天坛医院脑科中心和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天津市肿瘤医院德州分院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立等。三地医院间的合作深入,尤其是医生资源的频繁流动,治疗路径、用药选择均会走向统一。
医保统筹衔接
要推动三地的一体化,医保统筹衔接是关键节点。各地已在密切联系,讨论如何解决在医保政策、目录、结报、转诊等方面衔接方式。可以预见的未来,三地会从异地转诊、异地结报开始,逐渐走向政策和目录的统一。这对三地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不统一的药品即使挑战也是机遇,看你如何把握。
信息一体化
三地已在共同申报并重点建设协同发展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推进与京津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健康信息跨区域、跨机构共享,推动医保和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核查及即时结报。
同时,以环首都4市14县为重点加快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联合京津建设区域会诊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逐步推进互认工作。后续还将建设以健康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药品控费目标已明确,如加上信息化的翅膀,将如虎添翼,未来药品使用将更加规范。
统一的医药市场
《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里已明确支持开展三地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品种审核结果互认,探索三地资质审核互认,招标价格信息共享通报机制。
河北率先认可北京天津资质审核结果,同时执行天津最新招标结果。三地小弟已踏出第一步。最近,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透露,目前正在考虑京津冀统一进行药品招标、耗材采购,形成一个京津冀统一的医疗和医药市场。
在北京天津招标已参考全国最低价的现状下,再集合三地用药规模招一次标,价格下行空间不小。希望这个考虑暂时不要成为现实。
在三地一体化的过程中,河北流露出的信号明显更积极,当然他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利益获得最大的地区。后续一体化的过程中还涉及临床路径、医保目录使用、基药目录使用、控费目标统一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北京、天津,尤其是北京的治疗路径和用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他地区,将推动北京区域销售较好的品种在其他地区的增长。而河北,以及辐射进去的山东、辽宁部分地区用药量大而与北京天津现状存在差异的药品需多掂量掂量。
 
|